
圖:今年以來,海南入境遊持續火爆。圖為外國遊客在三亞一家商店購物。\新華社
今年4月,商務部等6部門聯合啟動「購在中國」系列活動。不少專家稱,活動開展以來,各地因地制宜出台配套措施,不僅加快釋放內需潛力,更為消費提質升級提供眾多鮮活樣本。
「『購在中國』系列活動已發揮多方面積極作用:通過政策與場景雙輪驅動,有效釋放了內需潛力,優化了消費環境,和推動了產業生態重構與消費場景創新。」中央財經大學副教授劉春生表示。為更好推動「購在中國」,劉春生建議,加快智慧服務升級;加強綠色創新與區域協同;對接國際規則,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同時打造「一城一品」特色消費品牌,避免同質化。
帶動本地消費產業聯動
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對記者表示,「購在中國」的活動效果可從供需兩端觀察。「政策端打出的組合拳,比如降低跨境消費門檻、優化免稅政策,直接撬動高端消費回流,部分消費者從海外購物轉向海南等國內免稅區,帶動本地零售、物流、文旅等產業聯動。」
朱克力認為,需從場景創新、產業協同、政策精準三方面發力。在場景層面,建議借鑒低空經濟經驗,將消費場景向立體化延伸,比如在城市商圈頂層設置無人機配送站,消費者下單後商品通過低空物流快速送達。在產業協同方面,首發經濟需與本土製造深度綁定,比如汽車品牌在發布新車時,可聯合國內零部件企業展示技術突破,形成「首發─製造─消費」的產業閉環,提升國內產業鏈附加值。在區域覆蓋上,避免資源過度集中,可通過「場景複製計劃」,將消博會的成功模式向二、三線城市輸出。此外,需建立消費數據平台,實時監測不同場景的客流量、轉化率,動態調整政策與資源投入,避免「一刀切」式補貼。\商業觀察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