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茶人好友來港,活動後往九龍塘吃中菜,秋天例吃臘味煲仔飯,還有蟹粉豆苗。醬油煎山藥片先上桌,鹹香脆爽,煎封乾身,有別於涼拌、煮湯的吃法。
明代《普濟方》記醫方用上山藥,治「脾胃虛弱」,病徵如「心腹虛膨,手足厥冷」,腹部、胃部有空虛或鼓脹等不適,或手腳冰冷。書中續記情況:「或飲過苦澀涼劑。晨朝未食先嘔,或聞食即吐,不思飲食。」飲過苦寒飲料,如涼茶,至腸胃不適。或未食、聞食同樣嘔吐,不欲進食,都跟「脾胃虛弱」有關。《普濟方》後談到食療法:「用山藥一味,銼如小豆大,一半銀石器內炒熟,一半生用為末。米飲調下,自獲其功。」單用山藥,去皮切成顆粒大。一半乾後磨粉,需先行處理好,再取等量的炒熟,用粥水、米漿同服。現代新鮮山藥與粥同煮,食時再添乾山藥粉,更方便。
明代《遵生八箋》談到「三月事宜」,其中一項是吃山藥麵,有「大補虛弱,健脾開胃」之效,做法如下:「取山藥去黑皮,焙乾,作麵食。」實際就是山藥粉和麵煮食,山藥粉自磨、現買都可,入手製即吃的山藥麵,熱煮來吃,更直接簡單。
《遵生八箋》同記「山藥撥魚」,即是加入鮮山藥揉成的撥魚麵,書中詳言:「白麵一斤,好豆粉四兩,水攪如調糊。將煮熟山藥研爛,同麵一併調稠。用匙逐條撥入滾湯鍋內,如魚片,候熟以肉汁食之。無汁,麵內加白糖可吃。」材料、做法、分量清楚,實踐數次,定能得最佳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