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藏粵直流工程」2029年全面投運後,每年可向灣區輸送超430億千瓦時清潔電能。圖為廣州珠江新城的夜景,燈火璀璨。\新華社
編者按:「十四五」時期,中國在綠色能源、國產大飛機、載人航天、AI等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香港也在這一進程中受益匪淺。從藏電送粵工程助力香港綠色經濟發展,到AI領域在河套合作區的協同創新,再到香港高校參與嫦五嫦六任務、C919大飛機為香港帶來航空產業新機遇,無一不體現了內地與香港在各領域的緊密合作與互補共贏。
《大公報》今起推出《「十四五」成就與香港》系列專題,通過深入報道這些領域的發展成就及香港的參與情況,展現「十四五」期間國家發展與香港繁榮的緊密聯繫,以及祖國為香港帶來的廣闊發展前景。
在中國能源發展的藍圖中,一條全新的「綠色能源大動脈」正加速貫通。作為「十四五」規劃下的跨省區輸電重點工程,全線2681公里的藏東南至粵港澳大灣區±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簡稱「藏粵直流工程」)啟動建設。這一全球規模最大的清潔能源基地直流送出工程,把西藏大規模「綠電」穩定送入灣區,該工程2029年全面投運後,每年可向灣區輸送超430億千瓦時清潔電能,整個過程,只需要9毫秒。
作為目前世界上輸電能力最強、技術水平最先進、投資規模最大的柔性直流輸電工程,藏粵直流工程的建設將推動全國能源資源優化布局跨入「全國一盤棋」新階段。這不僅為灣區實現「碳中和」目標、保障產業鏈穩定發展提供澎湃綠能,無疑香港也將從中受益。\大公報記者 方俊明
藏粵直流工程輸電線路約2681公里,是中國首個跨過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和華南丘陵三級地理階梯的特高壓工程。在送端西藏昌都、林芝及受端廣東廣州、深圳共建設四座±800千伏特高壓換流站。
同時,它還是世界首個四端特高壓直流工程,也是世界規模最大的清潔能源基地直流送出工程,全線近90%為山地、30%為高山大嶺。工程建設不僅要面臨雪山凍土、地質災害、環境保護及無人區作業等艱巨任務,還面臨4300米超高海拔直流輸電新技術研發與成套新裝備研製的世界級挑戰。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工程建設部副總經理、廣東藏粵直流電力運營有限公司董事長董言樂表示:「依託藏粵直流工程,我國將全面攻克電網薄弱地區、高海拔地區、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安全併網、遠距離送出和安全消納的世界級技術難題。」
年輸灣區電能 約三峽年發電量一半
據透露,該工程擬2029年全面投運,每年可向大灣區輸送超430億千瓦時電能,約為三峽電站年發電量的一半。為了讓綠電順利到達廣東,工程採用世界領先的「特高壓多端柔性直流輸電」技術,能靈活調度不同時間、不同地區發出的綠電,減少電流的擾動和對電網的衝擊,保障供電不中斷。有了技術的保證,工程就能將西藏的綠電閃送到廣東,整個過程,只需要9毫秒。粵港澳大灣區是電力消費高地,也是能源升級的前沿陣地。隨着藏粵直流工程的開建,粵港澳大灣區將在未來能源安全和綠色發展中掌握更大主動權。
每3度電就有1度「綠電」
「『十四五』是綠色低碳轉型最快的五年。我們構建起全球最大、發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體系,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佔比由40%提升至60%左右,風電光伏每年新增裝機先後突破1億、2億、3億千瓦關口,發展速度和力度前所未有。」國家能源局局長王宏志表示,能源消費「逐綠前行」,全社會用電量中,每3度電就有1度「綠電」。「十四五」期間中國出口的風電光伏產品,累計為其他國家減少碳排放約41億噸,為全球低碳轉型作出了重大貢獻。
「十四五」是能源科技創新取得更大突破的五年。中國新能源等技術裝備領跑全球,新能源專利數佔全球四成以上,光伏轉換效率、海上風電單機容量等不斷刷新世界紀錄;短短幾年,新型儲能規模躍居世界第一。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國和一號」、第四代高溫氣冷堆等多個「全球最大」「全球首座」工程建成投運,這些「大國重器」彰顯了中國科技創新的實力。同時,智能微電網、虛擬電廠等發展進入快車道,車網互動規模化應用試點加快推進,能源產業與工業、交通等領域加速融合,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