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十四五」以來,海關年均監管進出口貨物52億噸、貨值41.5萬億元,體量全球最大,安全穩定可控。圖為貨輪在山東青島港裝卸集裝箱。\新華社
25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海關總署署長孫梅君透露,「十四五」以來,海關年均監管進出口貨物52億噸、貨值41.5萬億元,體量全球最大,安全穩定可控。新增和擴大開放口岸40個,總數達311個,基本形成了水陸空立體化、東中西全方位口岸開放布局。中國已成為全球157個國家(地區)前3大貿易夥伴。另據透露,目前中國已上線全球「智慧海關」在線合作平台,註冊國家(地區)已達到142個,為全球海關治理貢獻了中國方案。
「『十五五』期間,我們將進一步強化科技引領和支撐作用,加快智慧海關總裝集成、業務模式系統重構,全面推進海關工作現代化。」孫梅君說。\大公報記者 朱燁北京報道
孫梅君指出,「十四五」以來,海關現代化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為高質量發展、高水平開放提供了有力支撐。主要體現在:守護國門安全取得新成效、通關便利化實現新突破、開放通道和平台建設邁上新台階、促進高質量發展取得新進展、國際合作共贏拓展新空間等5個方面。
綜合保稅區成為新增長極
「十四五」以來,海關年均監管進出口貨物52億噸、貨值41.5萬億元。累計查獲涉政涉槍涉爆等違禁物品515萬件,檢出傳染病70餘種18萬例,處置不合格商品20多萬批次,堅決把不安全風險擋在國門之外。保持打擊走私高壓態勢,累計偵辦走私犯罪案件2.3萬起。
「十四五」以來,中國新增和擴大開放口岸40個,總數達311個。中歐班列集結中心向「樞紐對樞紐」轉型升級。綜合保稅區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已成為對外開放新高地,貢獻了全國1/5的進出口總值。「我們持續創新監管、優化服務,不斷推動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增長極』,2024年進出口值比2020年增長超過三成。」王軍說,特殊區域吸引了一大批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國際製造業巨頭入駐,同步帶動國內投資和配套產業發展。
「十四五」以來,中國對外簽署合作文件519份,已成為全球157個國家(地區)前3大貿易夥伴。2024年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夥伴進出口達到22萬億元,佔比超過了一半,與東盟、拉美、非洲等新興市場進出口年均增長10%以上。國際合作共贏新優勢更加凸顯,中國負責任大國的擔當更加彰顯。
AI減少15小時通關時間
發布會透露,全球「智慧海關」在線合作平台註冊國家(地區)已達到了142個。裝備設備更加智能,廣泛應用檢查機器人、非侵入式檢查設備。
「以進口鐵礦石為例,我們在卸貨通道上加裝近紅外光譜議、高速圖像識別系統、自動採樣機器人,可以邊卸貨邊檢查是否屬於固體廢物、是否有夾雜其他物品,通關時間平均壓縮15個小時以上。」孫梅君說,口岸配置還有H986集裝箱檢查系統、行李郵遞物品CT檢查設備,通過智能審圖,快速識別違禁物品。
合規商品「秒級」驗放
數字賦能方面,海關監管各環節深度融入了大數據、人工智能。比如,在跨境電商監管領域,打通海關與平台企業、支付機構的數據通道,實現電子訂單、支付單、物流單「三單」的「智能比對」,合規商品「秒級」驗放,最高處理速度可以達到每分鐘8.5萬票,滿足了快進快出和優進優出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