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十四五」期間,中國經濟增長符合預期,多項指標超過預期。圖為汽車運輸船在山東港口煙台港裝運出口汽車。\新華社
2025年是中國「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回首過去五年,規劃中百餘項重大工程順利推進,戰略任務全面落地,經濟增長符合預期,多項指標超過預期。中國不僅自身發展取得了開創性進展、突破性變革、歷史性成就,更成為世界發展最穩定、最可靠、最積極的力量。
此外,中國還在製造業、貨物貿易、外匯儲備、人力資源等多個領域穩坐「世界第一」寶座。其中製造業連續15年穩坐全球製造業「頭把交椅」,200多種主要工業品產量世界第一,中國不能造的越來越少,能造的越來越好。\大公報記者 張寶峰北京報道
「十四五」以來,我國製造業增加值每年都超過30萬億元人民幣,連續15年穩坐全球製造業「頭把交椅」,200多種主要工業品產量世界第一,中國不能造的越來越少,能造的越來越好。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設施越來越強。
中國還擁有全球最大的高速公路網、高鐵網、港口網、城市軌道交通網、輸配電網、寬帶網,也擁有全球數量最多的風電裝機、光伏裝機、充電樁、快遞網點等,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托起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群眾的便利生活。
今天的中國還是世界能源生產第一大國,已形成煤、油、氣、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的多元供應體系,構建起橫跨東西、縱貫南北、覆蓋全國、連通海外的能源基礎設施網絡,有力保障了經濟社會發展用能需求。
貨貿連跨兩大台階 服貿破萬億美元
「十四五」期間,我國貨物貿易規模連續跨過5萬億美元、6萬億美元兩個大的台階,2024年達到6.16萬億美元,比「十三五」末的2020年增長32.4%,連續8年穩居全球第一。出口、進口國際市場份額穩定在14%和10%以上。服務貿易去年首次超過1萬億美元,規模穩居全球第二。
值得注意的是,「十四五」期間,我國貿易夥伴更加多元。東盟已連續5年保持我國第一大貿易夥伴。2024年,我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貿易比重已經超過50%。我國外貿產業鏈供應鏈更趨完備、靈活、高效,應對風險挑戰的底氣更足。
中國還是全球第一外匯儲備大國。截至2025年7月,中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28萬億美元,佔全球總量的26%以上,連續多年穩居全球第一,規模遠超排名第二的日本(約1.2萬億美元)。中國黃金儲備雖僅佔4%左右,但連續6個月增持。與此同時,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亦持續推進。
高質完成「十四五」 「十五五」可期
人既是中國發展的動力源,也是發展成果的落腳點。「十四五」期間,我國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持續擴大,2024年相關經濟指標顯示,中等收入群體已超過4億人,規模全球居首。而這一群體也正是推動消費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數據顯示,過去四年,最終消費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56.2%。消費領域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研究院研究員劉英對《大公報》說,過去五年,我國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困難異常艱巨,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仍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可以說,我們已經高質量完成了「十四五」時期的主要目標任務,這也為接下來「十五五」時期的更好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