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專家建言/不宜標籤化 走出舒適圈

時間:2022-04-07 04:24:37來源:大公报

  漫畫書《芬蘭人的噩夢──另類芬蘭社交指南》裏,描繪了一個典型芬蘭人的日常生活:看到鄰居在走廊,只好等他走了再出門;公交上沒有單人座位了,乾脆就站着好了……202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等機構又聯合對4000多名18-35歲年輕人進行調研,發現40.2%的人表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懼症。

  真正的社交恐懼症,學術上又被稱為社交焦慮症,它是神經症中的一種,和恐高症、強迫症一樣,屬於常見的焦慮障礙。而如今的年輕人「人均社恐」,社交恐懼從醫學概念演變為網絡上大家互相調侃的梗,是社恐標籤的泛化與定義的滑坡。提及社恐,人們通常會把害怕與人交流、討厭人群密集的地方當成是社交恐懼症的症狀,一條條對照反觀自身,得出自己是「社交恐懼症患者」的結論,其實這無異於「談毒性不談劑量就是耍流氓」一樣,談社恐不談程度也是耍流氓。

  社恐的泛化,對於真正的社交恐懼症患者恐怕並不是一件好事。在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孫萍看來,社恐被泛化,其實是年輕人社交懶惰的表現。「很多年輕人現在是和聊得來的人瘋狂聊,聊不來就貼上一個『社恐』標籤避而遠之。」很多人口中的社恐不是病,而是一種心理狀態,一種對社交感到疲乏甚至厭倦的內向情緒。一時「社恐」一時爽,但時時「社恐」就容易滋生「社交惰性」。有專家建議,不宜將社恐「泛化」標籤,給年輕人製造無端的焦慮情緒,而應正確引導,讓他們走出自己的「舒適圈」,擁抱現實生活,才能努力塑造適合自己的積極的社交狀態。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