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7月7日,「時代精神耀香江」之百年中國科學家主題展繼續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行。圖為眾多市民參觀月壤。/中新社
13日,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副教授肖智勇提着一個珍貴的保險箱,小心翼翼地從北京一路「護送」到中山大學珠海校區。這個保險箱內裝載着500毫克月球土壤樣品,為內地高校中最多。肖智勇表示將研究月壤裏面的「撞擊玻璃」,希望藉此研究月球的撞擊過程和撞擊歷史,對太陽系天體研究也有意義。肖智勇表示,此次獲月壤研究樣本,將進一步與香港高校共同開展月球科學研究,後續可在月球、火星等領域開展更深入的合作。/大公報記者 盧靜怡廣州報道
13日傍晚,肖智勇及團隊成功把月球樣本帶回中山大學珠海校區。作為中山大學行星地質方向的學科帶頭人,他告訴大公報,中山大學已按照中國探月中心的要求,完整建成了嫦娥五號樣品的運輸、存儲和保護裝置。這些設備將保證月壤樣本在純氮氣和極乾燥的環境下保存和分析。肖智勇說,在樣品儲存上,在中大相關實驗分析中心內,月球土壤樣本可以在氮氣中存儲流轉。「在存儲和流轉的過程當中,我們會保證它所處的環境潔淨。」
「我們拿到的月壤樣品,記錄了月球的物質成分,也記錄了月球和外部物質的交互過程。我們很期待能在月球土壤樣本中找到一些有意思的發現,比如發現一些撞擊歷史上有指征性的撞擊產物。」肖智勇表示,月壤是月球表面的岩石在持續撞擊作用下,反覆碾磨破碎形成的碎屑物質,顆粒極細。月壤蘊含了豐富的月球物質的信息,記錄了月球和地外物質粒子相互作用的歷史,是研究月球演化的關鍵信息載體。
「我們的研究對象就是月壤裏面的『撞擊玻璃』,希望藉此研究月球的撞擊過程和撞擊歷史。」肖智勇說,這撞擊過程是所有天體都會遇到的,研究月球的撞擊過程和撞擊歷史,也對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等整個內太陽系天體研究都有指示意義。「為了讓月壤得到最大化利用,我們設置了一套預處理實驗流程。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結合我們在撞擊過程和撞擊歷史方面的多年積累,我們下一步的研究思路也比較清晰。這些都將讓這份珍貴的月壤得到最佳利用。」
粵港高校行星天體互補合作
中山大學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高校的一分子,與香港高校和科研機構一直保持緊密的合作。「這次中山大學成為獲得月球土壤樣本量最大的一所大學,也將有利於進一步跟香港共同推進對月球科學的研究。」肖智勇表示,中山大學與香港理工大學吳波教授在月球和行星探測上就有過不少卓有成效的合作。「粵港高校在研究上各有所長,我們在知識層面上發揮各自優勢,繼續在行星天體領域互補合作。」
目前香港尚未有高校成功申請月壤樣本,記者了解到,香港有高校已籌劃購置能儲存月壤的儀器,希望能達成長期儲存的條件。至於未來月球土壤樣本能否在粵港不同實驗室之間流轉?肖智勇表示,原則上講,月球土壤樣本的流轉需要向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航空中心報備,申請經批准之後,整個樣品才可流轉,而且全程均有嚴格的錄像記錄。「中山大學和香港高校在月球和行星科學方面合作空間是無窮的,因為我們本身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基礎,期待後續能與香港科研院校月球、火星等領域開展更多深入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