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春(中)、譚耀宗(右)、高開賢(左)在代表通道答問(麥鈞傑 攝
大公網3月5日訊(記者 朱燁 兩會報道)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開幕式(5日)前一小時,本屆大會的首場代表通道正式啟動。共8位來自政府、基層、企業等不同界別的代表紛紛走上台前回應記者關切,其中,三位分別來自粵港澳地區的代表從各自角度出發,共話三地聯動融通,暢言粵港澳大灣區無限商機。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林少春率先點讚三地深度合作中的港澳作用。他表示,港澳在廣東發展中不但帶來了資金,也帶來了市場化的管理理念,今後三地「有事好商量」,一定能實現合作共贏。「廣東的第一個外資企業、第一條投資的高速公路、第一個外資的五星級酒店,都是港澳企業投資的,」他說,「據統計,累計到去年底,廣東引進外資超過四千多億美元,60%以上是通過港澳地區投資或者轉口投資而來的。」
林少春表示,接下來廣東將重點在規則方面與港澳進行聯通、貫通、融通。「比如,港澳地區城市管理的經驗很好,營商環境也是一流的,」他說,「此外,港澳在投資貿易便利化、自由化等方面也有很多好的做法,我們會學習、細化研究、制定規則。」同時,他提出,之后還將與港澳地區協商大灣區內養老服務、醫療保障、職業制度的互認問題,爭取更多融通。他最後強調,粵港澳三地,只要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就一定可以實現合作共贏。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香港民主建港協進聯盟會務顧問譚耀宗首先介紹香港優勢稱,得益于「一國兩制」,香港特區可以有自己的貨幣、獨立關稅區,以及司法體系等,目前香港是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專業服務也已與世界接軌。他透露,港區人大代表準備向中央提出,希望可以委任一批香港各界的精英代表組成顧問團,為大灣區的發展提出可創新又可落地的建議。「其實很多港人都希望到大灣區就業、創業、安居,」他說,「希望能在青年就業、買房、港式醫院設立、銀行開戶等方面實現更便利化,加強人流、物流、資金流的互聯互通。」
「融入國家越深,澳門未來越好 」
在回應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記者提問時,全國人大代表、澳門特區立法會議員、澳門中華總商會理事長高開賢稱,「過去我們經常講祖國好、澳門好,現在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融入國家越深,澳門未來越好。」他回顧澳門回歸20年表示,澳門每年遊客數量從回歸初期的九百多萬漲至現今的三千多萬,財政盈余累積從回歸初期的二十億漲到了如今的五千多億。「以前在內地投資要跑很多部門、辦很多手續、蓋很多章,「他說,」回歸之后,因為國家給予的CEPA等各方面的優惠政策,辦手續提供了一條龍服務,簡便很多。」
作為來自商界的人大代表,高開賢表示,相信澳門商界也會積極地投入到、參與到大灣區的發展建設中。同時,他希望自己能履行人大代表的職責,向澳門各地推廣有關大灣區的建設情況,也希望能多聽取、收集各界意見,向國家建言獻策。他相信,大灣區將來會令澳門更方便、更便捷,同時也讓澳門可以發展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