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中華文化節2025」《多彩華藝》嘉年華現場。下圖:去年7月舉行的「粵港澳大灣區舞蹈精品展演」。/資料圖片
【編者按】
今年是國家「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五年來香港致力打造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憑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充分發揮「超級聯繫人」的角色,舉辦了一系列文化盛事,出台了成套藝術文化發展新政策,建成多個文化新地標,締造纍纍碩果。《大公報》今起推出「藝文新征途」系列,專訪不同類別的藝術家,由他們的創作故事,窺一斑而知全豹,見證這座薈萃中外文化的城市發展歷程。
5年來,香港舉辦的文化藝術盛事眾多,相關政策助力,為一眾藝術家提供更多機遇。他們認為「十四五」規劃賦予香港的文化定位,適逢其時,本地文化藝術活動愈發蓬勃,從業者也能搭乘這班順風車,在中外文化薈萃的舞台上展示才華,將自己的藝術作品,如一顆種子,傳遞到更多更遠的地方。正如香港青年舞者唐婭接受大公報記者專訪時所說:「香港文藝工作者也因此擁有了更廣闊的展示舞台,也更有責任感,想去做新的嘗試。」/大公報記者 劉 毅、顏 琨、郭悅盈
2005年,貴州姑娘唐婭萌生了「去東方之珠香港看一看」的念頭,隨後成功考入香港舞蹈團,隻身來到這座城市。「當時就覺得香港是一座中西文化交融的國際化都市,為了開闊眼界,我便來到了這裏。」回顧這些年來走過的路,她深感收穫豐碩。
文化活動蓬勃
其中最重要的轉變,是自己從舞者轉型為藝術項目策劃與教育工作者。她所創立的藝術機構在2020至2025年間,陸續策劃並主辦/承辦/協辦多項重要藝術活動,包括:首屆「盛舞之夜」、首屆「粵港澳大灣區舞蹈精品展演」等,通過這些項目,她不斷探索舞蹈與武術、舞蹈與文物等多元文化融合的可能性,今年更嘗試舞蹈與香港非遺元素的合作,而這些實踐也與香港建設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定位緊密相連。
唐婭團隊將於明年1月9日至11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舉辦第二屆「盛舞之夜」,以舞蹈與香港非遺——南音的跨界融合為特色。
去年,特區政府設立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主辦「中華文化節」,匯聚不同形式的表演藝術項目,包括「中國戲曲節」精選劇目等。
此外,國際級藝博會近年紛紛來港設置展會,如巴塞爾藝術展、Art Central等。香港舉行一系列大型文化活動,如「香港演藝博覽」、「香港流行文化節」等,包括演博節目、國際精品演出、項目推介、講座、展覽及一系列交流活動,吸引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領袖、藝術工作者和遊客,不僅能促進跨國交流與合作,更豐富本地文藝生態。去年唐婭藝術科技有限公司主辦的「武林盛舞嘉年華」正是第二屆「香港流行文化節」推薦節目之一。
興建文化設施
「香港中西合璧的文化特質,不僅匯聚外國文化,更蘊含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這一定位的打造,更能令海內外遊客,通過香港這一文化窗口,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之魅力。」唐婭明年舉行的「盛舞之夜」,主打「舞蹈」與本地非遺的跨界融合,「我們特意邀請一班年輕的南音演員參演,代表一種傳承。也通過舞蹈這個全世界都通用的『語言』,令海內外觀眾都能欣賞到香港的非遺美學。」唐婭說。
唐婭感受到中外文化在文藝演出上的共振,而文化設施的增多,也助力香港成為聯通世界的文化平台。5年間,香港建造了不少地標性文化設施,M+博物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啟德體育園,紛紛建成並投入使用。東九文化中心也將在今年11月開幕,為本地首個全面配備藝術科技的專業表演場地。
中外文化在香港這座城市的交融、映襯,為香港青年作曲人、演戲家族的黃旨穎,提供了更多創作素材。她認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背景為創作者提供了多元素材,既能用西方音樂劇的形式包裝東方題材,也能把本地語言和生活經驗融入專業的音樂劇結構之中,「這樣的環境讓我們更容易觸碰到不同觀眾,不管是題材還是表演方式,都可以更靈活。」黃旨穎表示:「香港國際化的氛圍,亦讓劇團能與海外工作者對接,把本地故事帶到更遠的地方。」
相關政策扶持
香港作為中西文化薈萃之地,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的窗口,書展亦如其他藝術文化品牌一樣,提供了這樣的平台。作為出版界的文化盛事,香港書展發揮了促進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作用,也是說好「中國故事」、「香港故事」的重要平台。
在香港作家嚴浩看來,每年的7月,人們見面寒暄的話題大都與香港書展有關,香港書展已經成為一場亞洲文化的盛事,也是促使香港打造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重要平台,「香港書展令香港更有生氣和活力,來自世界各地的出版書商,聚在這裏,既體現香港的城市特質,也令書展成為了不同文化的交流點。」
文化交流離不開相關政策的扶持。國家藝術基金自2021年起全面對港澳開放一般項目申報,截至今年香港共有43個藝術項目成功入圍,項目涵蓋大型舞台劇創作、傳播交流推廣、藝術人才培訓等多個領域,彰顯國家對香港藝術工作者的重視。在香港青年粵劇演員林穎施看來,「十四五」規劃對香港文化藝術界是一劑強心針。國家藝術基金對香港文藝界的大力支持就是重要體現之一。
林穎施成功入選國家藝術基金申請之後,感到了更多的責任,以更高的標準去打磨作品。她坦言,入選國家藝術基金,不僅是關乎個人,更為了能讓更多人欣賞到粵劇的活力和潛力。
一眾文化人、藝術家,都提到自己的事業發展,在獲得更多機遇的同時,也令更多人感受到香港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蘊。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進念.二十面體聯合藝術總監胡恩威表示,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香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定位,這是國家賦予香港的重要使命,也是國際城市格局中的戰略機遇,「香港是亞洲中心點,國際大都會,聚集世界各地的人才,中外文化活動在此地如繁星一般閃爍,自然而然就成了中外文化交流之地,這個定位可以說是大勢所趨。」他同時希望可以更加拓展藝文空間,能夠有更多中長期政策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