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七日談(北京篇)/為什麼大足石刻歷久彌新\葉 梅

時間:2025-10-21 05:02:16來源:大公报

  圖:大足石刻《牧牛圖》。\中新社

  繁華的重慶市區以西,百餘公里外的丘陵之間,依託平緩起伏的山谷,在那堅硬且層理清晰的山體崖面上,嵌藏着世界著名的「大足石刻」,為無與倫比的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巔峰,從唐代到如今歷久彌新,參觀人群絡繹不絕,讚嘆不已。

  大足石刻並非單一石窟,而是由七十五處石窟群、五萬餘尊造像、十萬餘字銘文構成的石刻集群,分布在綠樹葱蘢的寶頂山、北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等山嶺之間,另有妙高山、舒成岩等地,分別依山就勢、分層開鑿,或依仗獨立石峰,或嵌入農家附近岩。散落於山間的大足石刻,經中國古代勞動工匠的精湛技藝,將高深的佛教、道教、儒家及民間的智慧,融入這巴蜀之地的山水日常。

  唐景福元年(公元八九二年),昌州刺史韋君靖在修建大足城龍崗山永昌寨的同時,組織當地能工巧匠在北山鑿石造像,開創了北山石刻藝術的先河,拉開了大足石刻大規模開鑿的序幕。韋刺史當初動此念頭,是想請來神靈菩薩常在,護佑這片土地的安寧祥和、大豐大足。自此之後,歷朝歷代的州縣官吏、當地士紳、平民、僧尼等紛紛效仿開鑿造像,於兩宋時期達到鼎盛。南宋時期,僧人趙智鳳以弘揚佛法為己任,耗時七十餘年主持開鑿距北山不遠的寶頂山大佛灣。他親自參與設計,將佛教教義與世俗生活結合,鑿刻出「千手觀音」等傳世之作。

  每一次走進大足石刻,內心都會升起一種難以言喻的震撼與感動。近日又登寶頂山,只見氣勢恢宏的三十一幅巨龕,在山灣的起伏轉折中端然聳立,神聖而又體貼。與中國早期石窟敦煌、雲岡、龍門的莊嚴、神秘有所不同的是,大足石刻緊貼人間萬象,體現了對人性善惡倫理的鮮明價值取向。寶頂山的《牧牛圖》依山勢起伏而鑿,有牧人或揮鞭馴牛、或橫笛獨奏,牛兒或翹首狂奔、或舔蹄飲水,田園情景活靈活現。《父母恩重經變像》更是細緻刻鑿了十月懷胎、哺乳、送子求學等場景,將「感恩」這一世俗情感與佛教教義結合,兼具宏大敘事與微觀刻畫,在寫實與傳神上達到了思想和藝術的極高境界,讓觀者不能不久久佇足,感慨萬分。

  又登北山,在長約五百米的山崖上,近三百佛龕挨次排列,一座座觀音造像形態各異,或凝神或微笑或站立或端坐,被譽為「中國觀音造像陳列館」。人們常圍觀在第一二五龕數珠手觀音前,仰望這獨具一格的觀音含顰欲笑,體態輕盈,髮絲、指尖都清晰如微,衣裙飄帶恰如迎風輕拂,卻是從千年前飄拂到了今天。

  大足石刻經由千年的創造與守護,代代相傳的有關故事為這份文化遺產注入了溫度。五萬餘尊造像的刻鑿大多出自隱名埋姓的工匠之手,但從極少的記載中,可見有的是一個家族連續幾代的開鑿,有的是幾十年的守候,一姓伏的家族就有六代開鑿史。歷經千年的人民智慧造就了舉世聞名的大足石刻。

  一九四○年,學者楊家駱率團隊深入大足,耗時數月對北山、寶頂山石刻進行拍照、拓片和文字記錄,隨後出版了《大足石刻圖錄》。這部全面介紹大足石刻的學術著作,首次將其與敦煌、雲岡、龍門等著名石窟並列,具有「宋代造像之精華」的藝術地位,即從此引發學界關注。一九四五年,楊家駱又再次邀集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等十五位著名學者組成「大足石刻考察團」,從重慶市區輾轉跋涉來到大足,對北山、寶頂山石刻編製窟號,測量部位,鑒定時代,考論價值,進一步認定大足石刻手法超越前代,為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高峰。

  新中國成立後,一九六一年三月,「寶頂山摩崖造像」成為國務院頒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地政府和人民群眾倍加呵護。一九七四年,有一位叫郭相穎的小學教師調任至大足縣文物保管所,駐守北山石刻。當時北山上生活艱苦,熱愛文物的郭相穎堅守在山上,自己挖井打水、養雞種菜,在清寒的日子裏堅持每天檢查石窟,觀察記錄,幾十年如一日。為了給石刻建立檔案,沒有攝影器材,郭相穎就用手繪,他用一支筆、一把尺,白天丈量,夜晚坐在油燈下,用幾年的時間完成了一幅二十多米長的手繪畫卷,涵蓋了北山和寶頂山所有重要的石窟造像,被人們稱為「大足石刻的清明上河圖」。

  一九九○年,郭相穎辭官不做,主動要求回到文管所,擔任了大足石刻藝術博物館首任館長,積極推動大足石刻的世界申遺。在其後的九年時間裏,他牽頭撰寫出版《大足石刻雕塑全集》《大足石刻銘文錄》等著作,為一九九九年在摩洛哥舉行的第二十三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提供了翔實的資料。當國外專家們從中感受到大足石刻「三教融合」的世俗化表達、寫實傳神的雕刻特色,特別是看到郭相穎那幅親手繪製的長卷壓縮畫軸時,都不得不嘆服。大足石刻於當年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全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

  那天在秋來的細雨之中,我們走過寶頂山的一個個石龕,來到那座無比精美的千手觀音前,久久挪不開腳步。在這八十八平方米的石岩上,從崖壁伸出的一千零七隻栩栩如生的觀音之手,一手一態,千手千姿,猶如孔雀開屏,是無聲的詩,又是有形的安撫。十幾年前,千手觀音因岩石風化,出現開裂、彩繪脫落,令人們十分擔憂。在各級政府的着力支持下,修復團隊耗時八年,用放大鏡觀察每一道裂縫,用傳統技法精心修補殘缺的手部,費盡心智,最終使得千手觀音重煥光彩,這場修復也成為中國石質文物保護的典範。如今當人們恭立在這千手之下,若心懷誠懇,定能感覺那千手的撫摸和一派澄淨。

  「石壁巍巍接上台,玲瓏樓殿鑿岩開。三千諸佛雲中現,百萬神仙海上來。」明代賜進士重慶府通判豫章游和的詩句描繪了大足石刻壯觀而又神奇的景象。有幸的是,我也有緣成為大足石刻研究院聘請的「大足石刻守護人」。重慶出版社在大足石刻的8k影院前建立了助推全民閱讀的書房,名叫「南書局」,裏面陳列着《大足石刻圖錄》《大足石刻銘文錄》等著作,我瀏覽着那一冊冊散發着墨香的書,但想我們的寫作也期待能像那位郭先生手繪的大足石刻長卷一樣,描摹出這部隱匿於山間的凝固史詩般深刻紋理和思想光芒。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