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人才高交會首設名校校長論壇 縱論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培養

時間:2018-11-14 19:11:26來源:大公網

  大公網11月14日訊(記者 郭若溪,通訊員 游娜)11月14日,第二十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人才與智力交流會(以下簡稱「人才高交會」)開幕,在首次設立的名校校長論壇上,海內外高校校長、企業代表等共同探討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與發展現狀。

  深圳正大力推進人才強市戰略。據悉,截至今年9月末,全市技術人才達到158.2萬人,技能人才達到347.5萬人,深圳高層次人才達到1.1943萬人,其中今年新增2010人。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這已經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在這種背景下,人才培養的模式和體系該如何更新?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認為,國際化人才應當具有以下特質:要了解中國的基本國情,有堅定的政治立場,並具有深厚的家國情懷;要有寬廣的國際化視野;要熟悉國際規則,並能完善規則;要具備熟練掌握和使用外國語言的能力。而要加大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力度,高校責無旁貸。目前,需要確立培養國際人才的指導思想,要具有開放的全球思維,加快改革國民教育體制,推進人才管理體系創新度。同時,也要加大人才投入,完善激勵保障機制。

  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為廣東高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黨委書記隋廣軍表示:「我們急需大量的法律、社會、文化服務等高素質國際化人才。未來的大灣區建設需要全球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國際化創新人才,能夠在上述這些領域發揮作用目前還是非常欠缺的。」在國際化人才培養方面,不僅要引進來,還要走出去。「接下來我們要進一步探索粵港澳大灣區高校之間深化合作的路徑、方式、政策,把粵港澳大灣區之間的高校聯合、合作、人才培養共同做強做大,做實做好。」

  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則建議,深圳可以充分利用特區立法權,在全國率先建立科學、務實、完善的知識型外籍認才引進機制和技術移民制度,讓國際化人才真正成為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創新的要素。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