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治污力度減緩?生態環境部:說法片面,是誤讀

時間:2018-10-31 17:13:00來源:大公網

  大公報10月31日訊(記者 馬靜)近日出台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要求,京津冀及周邊地區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3%左右,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同比減少3%左右,比去年目標有所降低。有媒體由此認為,治理污染力度開始放緩。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31日回應,這樣的說法是片面的、不準確的,存在誤讀。他並表示,中國治污力度會堅持穩中求進。

  劉友賓介紹,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下降3%左右,汾渭平原下降4%左右的目標設定是實事求是的,經過專家反覆論證、有關方面和地方反覆研究,是根據目前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以及空氣質量改善進程而確定的。「實現這個目標,壓力非常大,任務也非常艱巨。認為今年這個目標設定降低了大氣污染防治力度,是對方案的誤讀。」

  劉友賓說,目標確定主要考慮幾個因素,一是堅持穩中求進。去年攻堅行動取得的成果里面既有人努力的因素,也有天幫忙的因素。據專家評估測算,在PM2.5下降的25%比例中,「天幫忙」佔三分之一左右,即「天幫忙」導致PM2.5濃度下降8.5%左右。今年,在正常氣象條件下,要保證空氣質量同比不惡化,首先要通過「人努力」抵銷去年「天幫忙」8.5%的下降比例,再加上今年秋冬季空氣質量改善目標3%,實際上,今年空氣質量改善任務為11%以上。

  二是秋冬季目標與年度目標不存在替代關係,各地需在努力完成秋冬季目標的同時,還要保障實現年度目標。三是尊重空氣質量改善的客觀規律。隨着大氣污染治理工作不斷深入,在區域空氣質量得到明顯改善的同時,減排空間也進一步收窄,剩下的都是難啃的骨頭,包括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用地結構等,這些結構優化調整不是一蹴而就的,效果也不可能立即顯現。要充分認識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艱巨性、複雜性,往後降低1微克都越來越困難。

  劉友賓表示,為確保今年秋冬季空氣質量改善目標按期完成,攻堅方案中提出進一步任務要求和保障措施。一是強化治本之策,立足結構優化調整,着力建立污染減排長效機制;二是強調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加強對地方和企業的差別化指導;三是嚴禁各地採取「一刀切」方式,嚴格依法依規,做好大氣污染防治各項工作。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