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10月31日訊(記者 馬靜)今年年底即將在波蘭卡托維茲舉行的第24次聯合國氣候大會將對《巴黎協定》細則進行審議。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31日表示,中國會努力推動巴黎協定實施細則談判。他認為,要想完成巴黎協定實施細則談判的任務,最核心的問題是處理好「公平、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能力」原則,但有些發達國家採取的則「嚴于律人,寬以待己」的方式,可能會對達成協議造成困難。有外媒指責中國是「最大二氧化碳排放國」,李高回應,中國人均碳排放遠低於很多發達國家。
李高認為,在巴黎協定實施細則談判中,還要充分考慮各國國情。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在能力上是有很大差別的,我們要認識到這樣的客觀事實,並把客觀事實反映到實施細則當中。「一些利益方有偏離這一原則的傾向,希望這種傾向能得以糾正。例如,有的國家在減緩問題上提出很詳細的要求,但發展中國家由於能力有限,無法提供這些信息。同時,發展中國家的目標又取決於發達國家的資金支持,但對于發展中國家『在資金問題上提高透明度』的要求,發達國家又採取了不同標準,結果就給談判帶來了一些阻礙。」
李高還認為,資金問題始終是氣候變化談判中的核心問題,也是影響到發展中國家能不能有能力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更多努力和更大貢獻的非常核心的問題。他希望發達國家能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充分有效的資金支持,作出更加強有力的承諾,增加發展中國家的信心。
有外媒指責中國是「最大二氧化碳排放國」。李高回應,當今氣候變化是由於發達國家工業革命以來無節制地排放溫室氣體造成的,發達國家對于造成氣候變化是最大的責任者。另外也要看到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如果衡量人均排放或歷史累積的人均排放,我們要遠遠低於很多發達國家。
就中國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方面,李高介紹,中國碳強度2017年比2005年下降了46%左右,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到2020年下降40—45%的目標。有關方面會進一步採取更加強有力的政策措施來落實2030年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