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金耀基書法作品《賞牡丹》(唐.劉禹錫)。左下圖:金耀基書法作品《過故洛陽城》(北宋.司馬光)。右下圖:金耀基書法作品《別詩》(南北朝.范雲)。
5月9日,一場備受矚目的書法盛宴─金耀基九十書法展在河南省美術館正式拉開帷幕。金耀基帶着百餘幅書法作品亮相河南。在這片承載着中華上下五千年人文記憶、作為中華文字起源與書法演變發源地的土地上,金耀基感慨如同回到了文化故鄉。這場展覽不僅呈現其藝術生涯精彩瞬間,更蘊含着他對書法藝術、文化傳承以及生命意義等多方面的深刻思考與表達。\
大公報記者 劉蕊 河南報道(文、圖)
「河南是漢文化中原聖地,洛陽是十三朝古都,鄭州古城有着3000多年的歷史。在這裏辦展,就像是回到了文化的故鄉。」金耀基感慨地說,「80歲書法展在香港舉行,90歲書法展在河南舉行,我感到非常榮幸。」
創作多幅與河南有關作品
「走進河南就是走進了歷史。」金耀基告訴記者,此次展覽的100多幅作品,其中60%至70%為90歲所寫,其餘大多是85歲至89歲的作品,他還專門創作了諸多與河南有關的作品,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他精湛的書法技藝,更傳遞出他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文化的執著追求。河南省美術館書記、館長董繼武在歡迎詞中表示,金耀基先生以學者之思治學,以文人之魂書藝,融通中西文化,其每一幅作品皆是「以筆寫心」的精神寫照,每一筆墨痕都承載着對中華文化基因的深情守望。
鍾情行草 自成「金體」
在書法藝術的探索中,金耀基深刻體會到書法在歷史長河中的地位變遷。「書法在中國從漢到晉朝時期已經真正出現,被譽為『不朽之盛事』。然而在20世紀初,隨着西方文化的強勢進入,中國書法的藝術性卻遭到了質疑。」金耀基堅信,書法是中國的第一藝術,它不僅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在世界藝術舞台上佔據獨特地位。「如今,書法在世界範圍內的重要性已經毋庸置疑,它是中國藝術的獨特代表。」
金耀基自幼在父親的督導下勤練書法,少年時代便已踏上「翰墨之道」。他鍾情於行草書,形成了獨特的「金體」風格。「我的書法追求飄逸與風韻,受敦煌飛天佛像等文化元素的影響,我希望字能動起來,展現出風動的美感。」90歲的他並未有「人書皆老」的感覺,反而他覺得「90歲比80歲時寫得更有進步,字更加健而有力。」
金耀基的書法展,不僅是他個人藝術成就的展示,更是他對文化故鄉的深情回望,對書法藝術的堅定信念。
中文著述逾百萬言
金耀基一生與書寫有不解之緣,就書寫性質言,「學術書寫」是其書寫的中心,也是其志業所在。金耀基中文著述在百萬言以上,出版《從傳統到現代》《百年中國學術與文化之變:探索中國的現代文明秩序》《中國的現代書寫》等。
金耀基的幽默風趣也讓這場展覽增添了許多色彩。「90歲辦展已經很幸運了,古人可沒有這樣的待遇。」他笑着說,「王羲之當時只能在紹興和朋友喝喝酒,哪有我們現在的美術館。」他還展望未來,幽默地表示:「如果100歲時還有展覽,恐怕要和機器人一同辦理了。不過,機器人可能還搞不清楚我的書法,畢竟我的字可是有獨特韻味的。」
此次展覽由河南省美術館、中華教育文化交流基金會、香港集古齋主辦,香港書畫文玩協會、河南在成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青島集古融金科技有限公司協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