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改革開放四十年來,華西村始終「踩在時代的節拍上」,近年正在全球範圍內布局產業轉型/受訪者供圖
駛入江蘇沿江高速,遠遠地,高328米華西村龍希國際大酒店撲入視野。這座村辦五星級酒店,已成為改革開放所鑄就的中國農民世界格局無可替代的標誌。6月14日早晨7時,這座大樓三樓自助餐廳內,77歲的華西村民曹秀芬刷卡10元後,徑直走近現磨咖啡機,熟練地按了杯美式咖啡,從容享用定價每客68元的早餐。這亦是獨屬華西村民的優裕福利。從喝稀飯到品咖啡,華西村黨委書記吳協恩認為,華西村民早餐的變化,正是中國農村40年改革發展、農民視野從田頭耕種躍升至具全球戰略眼光的縮影。/大公報記者 陳旻
「華西村是吃『改革飯』長大的。」吳協恩說,1978年,華西全村交稅28.18萬,2017年底交稅13.56億,增長了4812倍;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從1978年的220元,增長到了現在的9.05萬元,增長了411倍。「華西村這40年,始終踩在了時代的節拍上,而且是『快一拍,領着走』,而不是『慢一拍,跟着走』。」
吳協恩最深刻的幼年記憶是父親的收音機。「父親每天四、五點鐘起床,六點鐘準時收聽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新聞節目」。正是「善於學習,為我所用」,使得時任華西大隊黨總支書記的吳仁寶具有「把中央好的政策最早、最快地落地華西」的超前意識。「那時候,父親的原動力,是讓窮人過上好日子。」致富成為華西村的首要發展目標。
眼光超前 成首個「億元村」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全國農村推行「包產到戶」。但吳仁寶去了河北、河南考察後發現,全國個體種地,家家戶戶要買農具噴藥,一個巨大的市場正形成。吳仁寶由此決定華西村不分地,而是將全村600多畝糧田集體承包給村裏的30名種田能手;建藥械廠生產農藥噴霧器,把絕大多數勞動力轉向工廠。
1983年1月,華西藥械廠建成,開工第一年就大賺200多萬元。村裏還去上海請來工程師,每周末來廠裏做專業技術指導,「禮拜天工程師」一度成為獨樹一幟的風景線。
1988年,華西村成為江蘇省首個「億元村」。至1991年底,華西村已創辦大小企業20多家,年產值5億元。1999年7月,「中國農村第一股」華西村股票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開創「村莊上市」先例。同年,華西村銷售收入達35億元,人均收入遠遠超過了全國城鄉平均水準。
果斷布局 境外業務獲利超兩億
華西村黨委副書記孫海燕至今記得,2003年7月3日,吳協恩全票當選華西村黨委書記、華西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在擔任村書記之後的第一次經濟形勢分析會上,吳協恩就給每個班子成員發了一本書─《挑戰極限》。
吳協恩上任時,華西已從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小村莊,發展成農工商並舉、年銷售收入達105億元的「天下第一村」,亦是一個下轄8大公司、40多億元固定資產、40多項「全國第一」的大型企業集團。但是,他發現當時長三角地區已經出現用工荒,污染也在加劇。他意識到,要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進行轉型:「如果不抓住某一個調整期的機遇,就會落伍」。
吳協恩依然把上海作為華西村轉型的學習目標,「數量轉質量、體力轉腦力」,逐步關停工廠。自2004年開始,華西村進入金融行業,實施資本運營,並把村金融中心設在上海。吳協恩認為,上海有集聚效應,尤其匯聚了世界高端人才,「信息多,也就意味着機遇多」。至2015年,村裏260餘人的金融人才團隊,創造了超過10個億的淨利潤。
此外,華西村還投資拓展了旅遊服務、倉儲物流、遠洋海工、農產品批發市場及礦產資源等新興產業。「我們到雲南開採大理石,到重慶、湖北建設農商城,到美國搞併購和芯片開發,到波斯灣開展海洋工程,到日本學種大米,到莫桑比克開採花崗岩,到秘魯、阿根廷捕魷魚。華西涉足的產業從天上到地下,從陸地到海洋,從東部到西部,從國內到國外。」吳協恩介紹華西村近年產業轉型布局。2017年,華西村境外業務的利潤達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