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責任更變 從「防炸彈」到經濟保衛

時間:2018-06-06 03:16:44來源:大公網

  圖: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旅客檢查大廳\受訪者供圖

  【大公報訊】記者石華深圳報道:「羅湖海關是1987年1月正式成立的,我為此還做了專門的調研報告。」周冀中表示,當時深港交界處都稱羅湖,如果香港方面叫羅湖海關,那麼深圳這邊命名是個問題。「我找到當時在香港的港中旅、華潤等企業的員工,得知香港方面叫『羅湖管制站』,這才放心的把報告交上去,馬上就被批准了。」

  「改革開放之前是政治保衛和經濟保衛雙重任務,當時特務活動很猖獗,在行李箱中都會裝有炸彈,那時的檢查棚外有一個坑,它的作用就是發現炸彈直接扔進去。」周冀中回憶說,當時每天下班後,彈一彈帽子上的灰塵,正巧碰到同事投過來的眼神。「那個眼神我們都明白,意思是說我們還活着。」

  「改革開放時,通關人數一下面臨幾何數字的增長,羅湖口岸設計的是每日18萬人流量的規模,第一天就突破了20萬。海關一開始也面臨着疑惑,炸彈還防不防?政治保衛還做不做?」施衛雲稱,很快中央就有了明確的指示,海關以經濟保衛為主,政治保衛交由邊防部隊負責。

  經濟保衛包含對貨幣的監管,周冀中記得改革開放初期,當時允許出境旅客攜帶18.88元人民幣,海關稱之為「紀念幣」,因為當時每張數額的人民幣相加就是18.88元;後來,攜帶幣種可以達到188.88元,如今已是20000元人民幣。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