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高校學生(右一)向企業代表講解研究成果 大公報記者盧靜怡攝
隨着中國高校科技成果交易會25日開幕,現場立刻變得熱鬧非凡。每個區域,到處都是年輕的臉孔,他們拿着自己的研發成果,目光不斷捕捉來往的企業代表,希望找到伯樂。
這些來自350多所高校的學子中,不乏香港高校的代表。在香港高校展位,不少還貼着英文版的介紹和演示,國際化的風格尤為亮眼。來自香港城市大學電腦科學系的侯軍輝博士,還在擺弄着3D感應儀和電腦,正準備演示一番所研發的智能輔助設備。
只見侯軍輝坐正對着電腦屏幕,頭部輕輕擺動,鼠標也隨着擺動的方向移動。他張嘴關閉再張嘴,鼠標就打開了一個電腦文件。侯軍輝對記者介紹,這款設計是針對殘疾人士所發明的,他寫了一個原型程序,再搭配一個約20美元的3D感應儀就可以配在電腦使用。「感應儀捕捉鼻子運動來控制鼠標,而左擊和右擊,則通過嘴巴動作來控制。」
侯軍輝告訴記者,其實這份研究成果和論文早在2年前已經面世。但由於將技術產業化,還需要有大量的調研、實際應用以及試用問卷調查。「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這在校園內很難完成。」他說,因為這個智能輔助設備還沒經過實踐階段,因此估計還有很多具體操作上的細節要完善。「因此參加交易會,希望可以嘗試在大灣區內找到方向一致的企業,大家可以互相合作,我的成果也可以進入社會機構真正地幫到人。」 (記者 盧靜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