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在首屆數字中國建設成果展覽會上,觀眾在拍攝數字公民安全解碼芯片 資料圖片
中興事件後,中國加大國產芯片替代步伐。日前,龍芯、申威、飛騰等國產CPU被列入了中央國家機關發布的新採購名單,這意味着中國政府開始發力支持國產芯片。業界對大公報表示,此舉對國產芯片的研發是重大利好,亦有助國家信息安全保障,以往掣肘國產CPU的上下游產業端,或將在得到政府助力後,迎來積極突破。/大公報記者 周琳北京報道
記者發現,中央國家機關17日發布的「2018-2019年信息類及空調協議供貨的徵求意見」中,服務器產品採購類做出重大調整:在原有服務器等類別的基礎上,增設了「國產芯片服務器」這一新的類別,包括龍芯、飛騰以及申威的CPU服務器。龍芯相關負責人對大公報表示,此前,龍芯、飛騰和申威都只是特殊領域小批量試點,並沒能進入政府採購名錄。
目前內地A股市場中,共有40餘家從事半導體技術的企業,如紫光國芯、中科曙光、寒武紀芯片等,都是中國芯片新時代的代表。但中國芯片在全球市場份額中依然較少。
最晚2025年實現全面可替代
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上下游產業無法適配。目前國產CPU使用的系統是Linux,相關配套應用尚未開發完全。龍芯創始人胡偉武稱,考慮到芯片產業的發展還包括軟件環境、軟件生態的整體成熟,國產芯片要形成全面可替代,應該要等到2020年至2025年間。
聚焦國產存儲芯片的北京憶芯科技有限公司也感觸頗深。公司設計經理薛立成告訴大公報,政府採購要求高、市場大,這為國產芯片提供了技術試錯的機會。「如果國產芯片一直不能得到政府支持,放任企業自己去努力縮小和國外主流大廠的差距是非常困難的,尤其在服務器和PC配套產品的研發上,很少企業能承受這種風險。」薛立成認為,只有給國產芯片提供更多地試錯機會,才能得到正向反饋。「不管需要多少時間,如果從無到有做不起來,從有到優就無從談起。」
另一方面,對政府部門而言,使用國產芯片本身對國家信息安全也至關重要。
事實上,中國自主CPU之路並不容易,龍芯作為第一品牌個中艱辛體會頗深。在近十年的研發道路中,曾有多家外企有意與龍芯合資,都被龍芯創始人胡偉武拒絕。胡偉武對大公報表示,核心技術不可能買來,自主研發一直是龍芯的標籤。
堅持自主 打造龍芯生態
目前,龍芯已經應用於國家安全、航天、黨政設備領域。儘管與intel芯片還有不小的差距,但胡偉武認為,技術是難點,但更難的是對市場需求的理解。「會做CPU不稀奇,難的是會做生態」。
據悉,中國每年花在進口芯片上的成本高達2000億美元,進口芯片已經超越石油等硬通貨成為中國第一大進口商品。儘管研發艱難,胡偉武認為,與國外公司合資,芯片性能是會上去的快一些,但中國給出了市場卻掌握不了核心技術。「一旦發生中美貿易衝突,美國很容易攻擊Intel inside的設備,卻很難攻擊『龍芯inside』的設備和系統。」
從2015年首次應用於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到如今逐漸走向普通用戶,龍芯發展瓶頸正在被打破。在下遊客戶中,基於龍芯的軟硬件開發人員已有上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