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十二日,來自英國、俄羅斯、巴西等二十五個國家的三十一名優秀青年漢學家齊聚羊城,開展為期二十一天的研修活動 /大公報記者盧靜怡攝
「中國,我來啦!」來自英國、俄羅斯、巴西等25個國家的31名優秀青年漢學家,在大合照時用中文齊聲喊出這句話,不同膚色的年輕臉孔露出了燦爛笑容。12日,由中國文化和旅遊部主辦,廣東省文化廳和暨南大學共同承辦的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在廣州暨南大學開班。這批外國青年漢學家將重點圍繞「中國嶺南文化」「海上絲綢之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三大主題,開展為期21天的研修。大公報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中國文學、哲學、電影、經濟已成為他們眼中最具魅力的新元素。/大公報記者 盧靜怡廣州報道
中國文化和旅遊部外聯局副局長朱琦在開班儀式上表示,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旨在搭建支持海外青年漢學家開展中國研究的全球性平台,為各國「中國學」領域的青年人才創造與中國本土優秀學術、文化、教育機構和學者開展交流、合作的機會,共同推進「中國學」研究的發展。
「交流可促進文化繁榮」
「中國傳統文化在緬甸影響力很大。不僅是中國古典文學,魯迅、老舍等當代作家作品在緬甸廣為熟知。莫言獲得諾貝爾獎後,他的小說大受歡迎。」來自緬甸杜光民,從事文學翻譯工作已有十年,他翻譯了莫言的《蛙》《生死疲勞》《紅高粱家族》等長篇小說。在翻譯《生死疲勞》時,杜光民還花了44個月零3天來斟詞酌句。他表示,十分佩服莫言的想像力,小說中魔幻與現實的結合,讓自己很受觸動。「交流可以促進文化繁榮。我希望通過翻譯莫言的作品,為緬甸文壇引入新風。」
除了小說外,杜光民告訴記者,中國四大名著中如孫悟空等形象,透過電視劇引入,在緬甸也家喻戶曉。
不僅在緬甸,在東南亞等「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中國的電視劇成為當地茶餘飯後熱捧對象。來自越南的林家寶珍,是越南「漢語電影通」。她翻譯了越南語版的《西遊記》《三國演義》《手機》《天下無賊》等電視劇、電影。「當代年輕人口味相近,對中國電影接受度很高。」
來自俄羅斯的王思德,是俄羅斯戰略倡議署大學分析師,主要研究哲學宗教領域。提起最感興趣的中華文化,他眉飛色舞:「我最喜歡易經。」他笑言,自己平時也很喜歡練太極拳,寫書法。「因為喜歡中國古代文化,還蓄起了長髮。」
從文化根源了解中國
不少年輕學者被中國經濟矚目成就所吸引,繼而研究中國文化。來自阿富汗的年輕漢學者馬龍,現為阿富汗喀布爾孔子學院教師。「我大學修讀中文,學生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種種成就,都令我很嚮往。很想知道這個神秘的文明古國是怎麼轉型現代化,還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他說,研修之旅,希望加深了解中國的文學詩詞小說。「要了解一個國家,不單要看現在,還希望知道過去文化發展的脈絡。這樣回去給阿富汗大學生講課可以更加透徹,讓他們從文化的根源上了解中國。」
據了解,自2014年啟動以來,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已經舉辦10期研修班,接待了來自81個國家的289位青年漢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