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周嘉濂老師
「成為老師是我自小的心願。」周嘉濂回憶起他從教的初心時說道,身體力行的表現往往會留給人深刻印象。周嘉濂現任職於東華三院甲寅年總理中學,他憶述自己在就讀中學的時候,深受到中文和文學老師身上文人風骨的影響,悄悄在年少的他心中埋下一顆名為「想要從事語文教學」的種子。而周嘉濂也吸收了求學時期老師們的教育方法,融入到自己的教學中。加上喜歡與人相處和成為老師後的滿足感,他已不知不覺成為了中文老師21年,也很享受教育的過程,樂此不疲。
周嘉濂把學生的理想形容為一團火,老師的責任便是助燃它,令火苗變得更亮麗、變得更耀眼。因他主要教授高中的課程,他發現部分學生對自己缺乏信心,認為自己的語文水平較差,達到不理想的目標。他一直鼓勵學生以平常心面對,只要對自己問心無愧就是最好的結果。
陪伴建立信心 推動向夢想進發
其中一位學生更是令他至今難忘。這位學生想要考取北京中央美術學院,但中文科成績未能達到最低要求。周嘉濂認為光是鼓勵並不足夠解決學生的焦慮。「今次對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關,但是我會陪同學生一起跨越它。」透過自身過往的經歷,周嘉濂明白到陪伴對正處於焦慮的學生才是最大的鼓舞和激勵。於是,他耐心地陪伴給予這位學生實際的信心,在課餘的時間幫助學生一步一步去糾正閱讀和寫作上的問題。最後這位學生如願地入讀夢想的院校。周嘉濂在這次的經歷中發現自己不但是傳授知識的橋樑,也擁有推動學生向夢想前進的能力、能夠點亮那團小小的火種,這種感覺對他來說十分珍貴。
周嘉濂也坦言人工智能和網絡的盛行確實令學生的語文水平有所下降。「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重點是在於學生如何去應用這些媒體。他認為最重要的是學生自己的分析能力和自己所感受到那份獨特的情感。「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而我會把他們的想法發揚光大。」因此周嘉濂在教學的時候會希望學生能夠做到用自己的手寫出屬於自己的內心想法。他會在課堂上教導學生運用大綱,把自己想要說的事、情、理列出來,幫助他們把自己那份獨特的感受表達出來。而周嘉濂也相信這份屬於學生的感受是無法被其他事物取代的。
透過教中文弘揚中國文化
當被問到學習中文的意義時,周嘉濂認為中文是一個途徑讓我們去學會中國的傳統禮教和文化。「言出必行」、「做事要中庸之道,無過無不及」、「發乎情,止乎禮」,這些中國文化都參透在學習中文的過程中。他也希望自己能夠薪火相傳,把這種文化一代傳一代。
中國文化中包括了「忠」這一點,周嘉濂也同意「忠君愛國」這一點無疑是值得推廣的。而比起老師的口語相傳,他認為讓學生們擁有機會去身體力行才會有更好的效果。因此作為語文老師的他會經常鼓勵學生去參與一些活動親身體驗。例如有「情繫中華香港青少年作文暨朗誦大賽」,學生需要以愛國情懷作主題創作文章。他提及到其中一位學生創作了《我的祖國,我們的名字》這份作品,體驗自己的家國情懷。這些讓學生投入的活動會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和能夠根深蒂固學生的情懷。
周嘉濂表示自己以後也會繼續謹守崗位、做好自己的本分。他認為老師作為「人之患」,最重要是自己心目中對教學的熱情。他希望自己能夠把這種理想的火苗撥得更加旺盛,也希望自己能夠保持對教育的熱情。
「我相信學生需要我們去點亮他們心中的那一團火。」周嘉濂也熱愛這種教育學生的責任,懷着這份對教育的熱忱,他將會在教育的路上堅定而行。
大公報實習記者
吳詠雯(文)
大公報記者
許棹傑(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