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河北唐山,工人在一家機器人企業消防機器人生產線上工作 新華社
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下稱「報告」)中關於「2018年工作建議」的內容,將「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列為首要任務,明確「堅持把發展經濟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並特別提及「加快製造強國建設」和「繼續破除無效供給」。分析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心已從「三去一降一補」,向發展壯大新動能方面傾斜。/大公報記者 倪巍晨、李靈修北京報道
蘇寧金研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黃志龍觀察到,今年報告中「三去一降一補」任務已有所轉變,改革重點轉向培育增長新動能。一方面是利用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做大做強新興產業集群,改造傳統產業;另一方面,是「加快製造強國建設」,推進「中國製造2025」與中國製造業品質革命。
「出國搶購馬桶蓋」等現象的出現,側面反映出企業產品在品質、技術水平上仍有進步空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化集團董事長寧高寧在全國政協主題為「政協委員談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記者會上表示,中國製造業規模變得很大,使得成本相對較低,但是品質、技術水平、科技含量、附加值需要提高;供給側就是技術側、生產側,一定要做好這一側,不是簡單用技術擴大需求。
先進製造條件完備
製造強國建設路徑方面,報告指出,推動集成電路、第五代移動通信、飛機發動機、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產業發展,實施重大短板裝備專項工程,發展工業互聯網平台,創建「中國製造2025」示範區。要求全面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推進與國際先進水平對標達標,「弘揚工匠精神,來一場中國製造的品質革命」。
記者留意到,過去五年中,中國高技術製造業年均增長11.7%,科技進步貢獻率從52.2%提升至57.5%。申萬宏源宏觀首席分析師李慧勇據此指出,經濟「高質量發展階段」應更多關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與實體經濟的結合。中國有全球規模最大的人力人才資源,加之國內大市場帶來的規模經濟性和體制性優勢,中國先進製造的天時、地利、人和等條件均皆已具備。
環保約束產能擴張
「化解過剩產能、淘汰落後產能」方面,過去五年中,中國鋼鐵、煤炭分別退出產能逾1.7億噸和8億噸,熱點城市房價漲勢亦被控制。黃志龍指出,今年在培育新動能的同時,過剩行業去產能仍將繼續。
報告還強調要「繼續破除無效供給」,瑞銀證券中國首席策略分析師高挺坦言,按上述目標,中國或於今年提前達成鋼鐵、煤炭「十三五」產能去化目標。他提醒稱,目前環保約束已對諸多行業產能擴張形成了抑制,未來環保或越來越重要,「這次供給側改革的高度提得更高,不止是產能淘汰和去庫存,更多是提整個產業結構的升級,包括從『細節去產能、量化去庫存』,到給企業減負,通過產業政策扶持先進製造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