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代表倡建 「灣區聯合大學」育人才

時間:2018-03-15 03:16:26來源:大公網

  圖:有全國人大代表提議創建「灣區聯合大學」,共同培養人才/資料圖片

  2017年夏天,香港樹仁大學二年級的潘同學透過粵港暑期實習計劃,首次北上內地實習。一個月下來,他不僅結識了許多朋友,更親身體會到內地日新月異的發展。他感慨,一個月時間太少了,希望今後能有更多機會了解內地最新發展的動態。的確,實習時間太短,難免會留下遺憾,但也許在不久的將來,這點遺憾將不復存在。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大學校長李清泉建議,粵港澳三地政府、大學合作,社會參與,創建一所新型聯合大學,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協同發展。/大公報記者 李望賢北京報道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人才是重要的基石。如何加強高等教育領域的合作,培養更多高素質人才支撐灣區發展,成為今年全國兩會的一大熱點話題。

  倡建一校三區培育前沿人才

  根據QS世界大學排名2018版統計,粵港澳大灣區內擁有180多所高等院校。其中,廣東省9市約有150所。香港有20所,包括5所世界排名前100的大學。澳門有13所。

  「但粵港澳大灣區的教育合作明顯滯後,目前整個灣區的高等教育發展不平衡,其中香港高等教育最發達,廣州次之,澳門、深圳、珠海居中,其他地區相對薄弱。此外,三地制度差異明顯,尚未形成協同發展機制,也缺乏有效的共用與合作平台,老師、學生交流不足,難以驅動灣區的創新發展。」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大學校長李清泉接受大公報記者訪問時說。

  經過半年調研,聽取了粵港澳五所高校負責人及十九位全國各地高校教授專家的意見後,李清泉提出構建灣區聯合大學,推動粵港澳高等教育協同發展的建議。

  李清泉指出,創建灣區聯合大學除能促進強化區內各高校間的交流與合作外,還能充分利用粵港澳三地各自政策和制度優勢,在現代大學制度建設、高等教育國際化等領域先行先試,並在「一國兩制」框架下,突破合作辦學中涉及的管理、辦學、投資、招生等體制方面的限制,為區域高等教育合作與協同發展探索中國方案,創造先進範式。

  三地學生交叉就讀促交流

  根據設想,聯合大學可由中央政府授權,粵港澳三地政府和大學合作創辦,社會廣泛參與,是一所虛實結合的新時代新型大學。

  李清泉指,「實」指的是它有自己的實體學校,大學可在深港邊界的河套地區、珠海橫琴和廣州南沙分別設立校區,一校三區,實行統一管理、特色發展。「虛」是指這是灣區各高校間交流與合作的一個平台,在這個平台上實現學生交流、交換、學分的互認,在相應基金會的支持下,學生可透過聯合大學平台到灣區內的高校交流、交換。

  他強調,聯合大學的重點並非招收本科生與其他高校爭搶生源,而是從研究生入手,嘗試培養大數據、物流、計算機等灣區發展急需的前沿領域人才,提高灣區企業和高校的聯動,促進廣東大型科技企業與香港高校合作。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觀瀾湖集團主席兼行政總裁朱鼎健則建議,應加強大灣區本科生階段的交流。他表示,歐美高校課程可相互開放和學分互認,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資源豐富,但本科生聯合培養項目開展不多。此前只有廣州中山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曾經開展2+2聯合培養。

  「在三地高校更多開展本科生2+2、3+1聯合學位培養項目,鼓勵三地高校學生交叉就讀,實現教育資源和人才在大灣區內的共用和流動。」據悉,2016年11月粵港澳高校聯盟已經成立,朱鼎健稱,可以先鼓勵高校聯盟之間進行以上開放式聯合培養,進而擴展到更大範圍。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