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26日上午舉行首場記者會。廣東省發改委主任何寧卡在會上首次披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已完成,預計國務院會在近期或上半年批准實施。廣東主動與國家發改委及香港和澳門特區政府對接,梳理形成推進大灣區建設100項先導合作事項平台和項目,包括「增進粵港澳民生福祉」在研政策,部分政策和重大項目已有進展,集中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國際科創中心及民生福祉政策三個領域,廣東正研究給在珠三角9市工作、合條件的港澳居民,其子女與本地居民同等享受免費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權利。/大公報記者 盧靜怡廣州報道
「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和三地的連接線工程已全部完工,正進行口岸連接設施的安裝和調試,以備正式通關通行。廣深港高鐵也預計在今年全線通車,『一地兩檢』的通關模式已獲全國人大批准。」何寧卡稱,為進一步完善環大灣區城際軌道網,廣東省發改委今年啟動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的編制。該規劃將加強建設珠三角東、西岸主要城市軌道交通線網,重點推進贛深、廣汕、深茂的高鐵建設。此外,廣湛、深汕、江肇客專前期建設工作即將啟動,加強大灣區跟粵東西北中心城市和泛珠周圍省的聯繫。
匯聚創新要素 建設人才高地
何寧卡透露,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也將是大灣區規劃重點。他稱,廣東將在三方面打造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首先加快建設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完善與港、澳合作機制。此外,廣東還將加強重大區域創新合作平台建設。值得注意的是,這批重大創新平台中,除南沙、前海、橫琴、落馬洲河套地區等港人較熟悉片區外,何寧卡還提到江門大廣海灣經濟區、中山澳門開發粵澳全面合作示範區。
為爭取更多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參與大灣區的建設,廣東還提出對港澳共享開放國家在廣東的科研設施,建設人才高地。何寧卡稱:「會盡力爭取國家支持,讓三地的技術、人才、資金、產業等創新要素更便捷流動。珠三角九市將實行更具優惠政策吸引港澳高端人才,比如個稅優惠等,這也需中央支持。」
先導合作項目中,「增進粵港澳民生福祉」等在研政策,將為港澳居民到內地生活鋪平道路。何寧卡介紹,在交通出行便利上,廣東將為赴港的珠三角科研、商務人士給予更便利的簽註;研究促進三地交通物流發展的車輛通行政策,及配套的交通管理措施。
研港澳居民享免費教育
在教育上,發揮粵港澳高校聯盟作用,鼓勵三地高校探索承認特定課程學分、實施更靈活的交換生安排及科研合作。關於子女教育問題,何寧卡稱,正研究給在珠三角九市工作、合條件的港澳居民,其子女與本地居民同等享受免費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權利。
在社會福利方面,廣東計劃銜接港、澳的社保機制,為港澳長者回粵養老提供方便。「我們還在研究讓港澳長者在免費搭乘公交等公共交通上跟本地老人同樣的待遇。」何寧卡還稱,珠三角9市將建立面向港澳居民的綜合社區,同時促進粵港澳社工交流培訓。在旅遊上,廣東將優化珠三角地區144小時便利簽證政策。在醫療健康方面,廣東支持港澳服務提供者在珠三角設立獨資、合資或者是合作醫療或養老機構,發展區域醫療聯合體。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去年9月宣布,廣東東莞國家大科學工程─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8月28日首次打靶成功,提前實現獲得中子束流目標,預計2018年春CSNS將按計劃全部完工正式對國內外用戶開放。若該裝置對香港科研機構研發活動開放,屆時港機構驅車1小時便可直達。被稱為「超級顯微鏡」的散裂中子源是研究中子特性、探測物質微觀結構和運動的科研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