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到中國後,秉耀(前排左二)不僅學會了說漢語,更學會了寫漢字 受訪者供圖
【大公報訊】記者盧冶長春報道:「秉耀是中國老師給我起的名字,因為我的俄語名字就是『秉』和『耀』的意思,我今年23歲,2016年來吉林大學讀書。」很難想像,俄羅斯留學生秉耀一年前還連一句漢語都不會說。留學前,秉耀對中國的全部觀感都來自電視和新聞。直到親身踏上這片土地,他才發現中國發展之快已經超出他的認知,時刻刷新着他的「中國印象」。
12月的長春,凜冬已至,朔風陣陣。秉耀給自己買了俄羅斯巧克力,感受甜甜的滋味在舌尖綻開,帶來冬日暖意。如今,隨着「一帶一路」建設在沿線國家陸續推進,中俄之間的經貿往來日益頻繁,長春街頭大大小小的俄羅斯特產專賣店越來越多。而根據秉耀的描述,來中國前他已對俄羅斯的市面上「made in China」習以為常,從產品的更迭中,更能感受到中國的發展步伐。上世紀80、90年代,從中國湧入俄羅斯的主要是廉價日用品,如今則已被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汽車等優質的高科技商品所取代。說話間他展示了自己的手機,「最近剛買的小米,很好用」。
秉耀說,得益於「一帶一路」倡議和相關政策,到中國尋求發展機會也成為他們這樣的留學生應對本國嚴峻就業形勢的上佳選擇。來到中國後,他亦盡力把握機會,認真感受中國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年暑假,秉耀參加了吉林大學「一帶一路」中外大學生聯合支教服務團,前往陝西省渭南市金峪鎮中學支教。在央視6集電視劇《黃大年》中,秉耀甚至出鏡過了把「戲癮」。他在微信朋友圈發文配圖,記下這段特殊經歷:「表演了一個小角色,你們來說說看我在電視裏怎麼樣?」
看到中國發展前景廣闊
在洪氏太極傳人指導下學習太極,參觀西安的秦始皇陵兵馬俑、洛陽橋……通過一系列「一帶一路」主題活動,體驗多姿多彩的中國文化之時,秉耀也深深感受到中國發展速度之快、範圍之廣、程度之深。他說,中國在數字經濟、電商、物流、高科技等領域不斷取得亮眼成績,這使他看到了中國未來發展的廣闊前景。他也希望能將這些「中國創造」的成果傳達回俄羅斯,讓更多人了解中國、看到中國的機會。
他還對「一帶一路」以及各國一直以來的文化經濟交流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我們應該多些交流、多些理解,彼此尋求更多合作。」秉耀表示,「與『一帶一路』有關的項目越來越多,組織經驗、合作內容都越來越好。可以預見到以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交流會更多,現在的相互了解對未來的工作也會有很多幫助。」
最令秉耀內心觸動的是在國家留學基金委組織的「感知中國.首都行」活動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柳斌傑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了包括秉耀在內的來華留學生,並介紹了中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等內容。第一次真切地站在人民大會堂之中,感受莊嚴的氣氛,秉耀到第二天凌晨時分仍難掩激動,將合影上傳到朋友圈並配文「參觀人民大會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