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1月15日2時35分,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風雲三號D」氣象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新華社
11月15日2時35分,中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三號的第四顆衛星──風雲三號D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發射升空。D星可極大提升對中國中長期數值天氣預報的支撐能力,將天氣預報的有效時效延長2-3天。據悉,D星將與2013年9月發射的風雲三號C衛星共同組網,屆時,中國將擁有16顆氣象衛星,成為世界上在軌氣象衛星數量最多、種類最全的國家。/大公報記者周琳北京報道
據悉,風雲三號D衛星由平台結構、熱控、姿軌控等22個分系統組成,裝載了10台遙感探測儀器。全新研製產品包括,紅外高光譜大氣探測儀、高光譜溫室氣體監測儀、廣角極光成像儀和電離層光度計4個儀器。
衛星副總師朱維介紹,衛星加強了對大氣定量探測和氣候變化監測,觀測結果可用於全球的氣候變化監測和評估。新增的遙感儀器可逐步提高大氣探測精度,增加溫室氣體監測能力。如紅外高光譜大氣探測儀可以測量大氣在不同光譜通道的輻射值等。
可穿雲透霧測極光
風雲三號D衛星是目前中國光譜分辨率最高的對地觀測衛星之一,被稱作探測全球大氣的「超級慧眼」,能實現極光強度和範圍、極區沉降粒子的現報,進而開展磁暴預報、磁層亞暴預報和極區電離層天氣預報。
同時,衛星還能對氣溶膠和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進行更有效的監測,為全球碳循環研究提供重要數據,增強中國全球碳排放等問題上的話語權。
目前,風雲三號衛星與美國現役NOAA系列氣象衛星、歐洲新一代氣象衛星METOP一起,被世界氣象衛星協調組織納入新一代世界極軌氣象衛星觀測序列,成為代表中國力量、具有廣泛國際聲譽的對地觀測衛星。
覆77國家地區2.5萬用戶
朱維介紹,風雲三號衛星的產品已達60餘個,其全球探測數據已成功應用於颱風、暴雨強對流、大霧、沙塵、臭氧監測等方面。衛星數據的最大特點是全球廣播,有問題就會直接暴露。所以,對它的要求可以用「苛刻」來形容。
此外,衛星還承擔了國際減災憲章機制的中方值班衛星任務,在國際氣象防災減災工作中發揮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據中國氣象局不完全統計,目前接收和應用風雲系列氣象衛星資料的國家和地區達77個,覆蓋「一帶一路」周邊37個國家和地區。據統計,目前國內外註冊用戶達到2.5萬個,其中國際用戶233個,網站年訪問量達到34萬人次。
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評價道:「毫無疑問,風雲三號衛星正在成為國際地球觀測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支撐着世界各個數值天氣預報中心的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