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上海提出二○二○年人工智能產業規模超一千億人民幣。圖為人工智能機器人/資料圖片
14日,上海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主任陳鳴波介紹了新出台的《關於本市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實施意見》(下稱《意見》)主要內容。《意見》指出,到2020年,上海將「基本形成與超大型城市運行相適應的人工智能深度應用格局」,建成約5個人工智能特色產業集聚區,人工智能重點產業規模要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下同),並將成為新時代經濟增長點。/大公報記者夏微上海報道
《意見》指,到2020年,上海將「基本形成與超大型城市運行相適應的人工智能深度應用格局」;「基本形成達到國際主流水平的人工智能科技創新能力」;「基本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工智能重點產業集群」;「基本形成創新活躍、開放協同的人工智能融合生態」。具體來看,上海將建成約5個人工智能特色產業集聚區,打造約6個人工智能創新應用示範區,建設約10個人工智能創新平台,培育約10家人工智能創新標桿企業,形成約60個人工智能深度應用場景,建設超過100個人工智能應用示範項目,人工智能重點產業規模超過1000億元。
發展智能車機器人硬件產業
《意見》同時提出,上海到2020年,智能駕駛產業規模達300億元,智能機器人產業規模達200億元,智能硬件產業規模達200億元,智能軟件產業規模達到200億元,智能核心芯片產業規模達到200億元,應用於工業和消費電子的高端智能傳感器實現產業化突破,填補內地空白。
值得一提的是,在發布會上,陳鳴波多次提到「AI+」概念。對此,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總工程師張英在回答大公報提問時表示,上海的「AI+」重點關注「3+3」共6個方面的產業發展。
第一個「3」代表着三個新興產業的培育。首先是加快人工智能新興產業領域的培育,特別是現在比較熱的像智能駕駛產業重點要推進智能網聯汽車的產業創新發展。其次是關注智能機器人的發展,推動特色機器人像手術機器人,康復、陪護機器人的研發和產業化。最後是發展智能硬件產業,加快智能終端,智能無人系統等新興領域產品的供給和商業模式的創新,這是三個新興產業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