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羅家聰(左一)耐心傾聽區內居民的意見。\大公報記者伍軒沛攝
羅家聰是旺角北關愛隊隊長,兩年的關愛服務,讓他感受最深的,是居民生活的幸福感有所提升,更多基層家庭願意走出家門,接觸社區,也與地區居民熟絡了起來。「這些並不是立刻就能做到的,一開始根本沒人知道什麼是關愛隊。」他表示,最初做家訪的時候,總會被問是哪個政府部門的人,大家對關愛隊根本沒有概念,也不知道關愛隊能夠為居民做到什麼。尤其是旺角區,這裏有數不清的三無大廈,裏面住着很多劏房居民、單親家庭。他認為,基層市民不少都缺乏自信,甚少接觸社區,忙於生計之外,不願主動走出家門。
他記得,有一次探訪一戶單親媽媽,帶着小朋友住在劏房,也沒有資源讓小朋友有更好的學習環境,她亦不知道如何申請公屋,生活過得非常迷茫。羅家聰一邊聽,一邊記錄,並打算將這些需要一一轉接到區議員及不同部門。了解完,正準備離開,對方又拉着自己,「我可以向你訴訴苦嗎?」「當然可以,你說吧,這樣心裏面會舒服一點。」接着他便再坐了下來,默默聆聽着街坊心裏面的不如意,直到街坊講完,中午的烈日已成落日黃昏。離開時,婦女最初繃緊的愁容看起來也釋放了不少。「你說這是什麼驚天地的壯舉嗎?自然不是,但關愛隊就是要做這樣的事,而且在我眼中尤其重要。我們要深入社區,從根本了解居民的需要。」後來那位媽媽也在一次次探訪和協助之下,主動走出家門,接觸社區,了解社會。
有效分擔區議員工作
另外,在一次探訪中,羅家聰發現有一戶劏房居民的窗戶正對着平台,平台上堆積了大量垃圾,窗戶一開,單位內立刻就變得臭氣熏天。他嘗試轉介到食環署,但由於大廈是私人地方,署方要處理起來也不容易。隔天,他就帶着隊員擼起袖子,爬出平台清理垃圾去了。他們清理,食環署的人員則在樓下接收垃圾。「那些垃圾堆積久了,畫面是一言難盡。都有些什麼垃圾我是記得不清楚了,但那股刺鼻的臭味我是印象深刻。」看着原本的垃圾堆平台清理得乾乾淨淨,住戶又能「重見天日」。他認為,這也是一種成功。
無數次的家訪之外,還有數不清幫助街坊家居的小修小補。羅家聰認為關愛隊深入社區,讓社區的歸屬感提升,居民生活的幸福感提升,這是最重要的。如今立法會選舉將至,他期望這次的市民能更積極投票,用實際行動支持共建社區。近日,他在探訪中也會向街坊作出呼籲,「選出真正能幫自己的有能力的人,自己的生活,自己把握。」
油尖旺區議員黃舒明認為,關愛隊的出現,分擔了很多區議員的工作。讓區議員有更多時間參政議政,為完善香港治理出一分力。「區議員以往是很多街坊的傾訴對象,處理細微繁瑣的事情,花費時間精力相當大,但人數有限,難免難以顧及太多,關愛隊在這方面無疑做得更好。」在更有效的互相協助下,她認為社區的幸福感是有明顯提升的,「一方面關愛隊處理繁瑣的居民生活需要,一方面區議員專注社區工作,下情上達,社區在兩年間也變得更有溫度,更有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