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哈工大(威海)電子工程研究所所長于長軍教授/受訪者供圖
【大公報訊】記者丁春麗山東報道:十九大代表、哈工大(威海)電子工程研究所所長于長軍教授辦公室的窗口望出去,是面積約6000平米的長條雷達天線陣。于長軍和他的新體制雷達如一雙「火眼金睛」,將偌大海面納入視野。大海、天線陣、雷達和一台台實驗設備,陪伴于長軍在這裏堅守27年。
新體制雷達被稱為「21世紀的雷達」,對航天、航海、漁業、沿海石油開發、海洋氣候預報、海岸經濟區發展等領域有重要作用。 于長軍於1984年從哈工大無線電工程專業畢業留校工作,當時他的老師劉永坦正在為中國的新體制雷達研究進行科技攻關,于長軍加入團隊從零起步攻堅。
歷數千實驗數萬測試
經過800多個日日夜夜的努力、數千次實驗、數萬個測試數據的獲取,航天部預研項目「新體制雷達關鍵技術及方案論證」獲得碩果。1989年,劉永坦團隊在新建哈工大威海校區校園邊的海灘上,建起中國首個新體制雷達站,于長軍於1990年3月成為威海常駐雷達站「第一人」。 1997年,新體制雷達項目被正式批准立項,當時已是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雙院士的劉永坦開始新攻關歷程,于長軍常駐威海雷達站,許多重要技術研究和試驗都由他來負責。
2004年至2008年,于長軍和團隊成員每年有300多天時間在外場試驗場地度過,與各種各樣電台、廣播電台、短波電台、漁船等發出的強大電磁干擾「對抗」。 有付出就有收穫。2014年新體制雷達項目榮獲國防科技進步特等獎,並繼1991年後於2015年再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