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不僅是古代人的美好願望,也是現代人生存的迫切需求。安居一直是每個人心中難以割捨的情結,代表着芸芸眾生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也因如此,如何解決民眾「住有所居」的問題,往往成為衡量執政黨執政理念、執政能力和執政成效的重要標準。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末起,中國房地產迎來了黃金20年,社會形態也由此被重新塑造。在城市尤其是一線城市購買房產,成為千千萬萬年輕人的人生奮鬥目標。有人依靠炒賣房產完成了階層上升,有人卻因為高歌猛進的樓價而望房興嘆,還有一些低收入群體,居住在破舊的出租屋或是棚戶區裏,與時代的光鮮靚麗格格不入。
十八大以來,中央的執政思路對準民生問題持續調焦,多次提出要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現實的住房問題,特別強調要讓住房回歸居住功能。各地頻繁出台調控政策,給過度火熱且不規範的房地產市場澆冷水降溫,規範了市場秩序,打壓了炒房行為,抑制了房價的畸形走高,給廣大剛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的普通購房者釋放利好信號。同時還通過逐步建立健全的住房保障機制,為困難家庭的基本住房需求「托底」,解決中低收入者的安居問題。五年來,圍繞樓市展開的密集調控,體現的是「以民生為重」的發展導向和濃濃情懷。
民為國之本,安居方和諧。應當看到,當前廣泛推行的限貸限購政策,尚非遏制房地產過熱發展的靈丹妙藥,要想從根本上抑制樓市泡沫,就必須用政府調控和市場機制兩個手段調節供求關係,完善「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場」的住房供應體系。惟其如此,才能讓「宜居安居」的民生幸福樂章越奏越響。 (記者 鄭曼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