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第二屆「人民.大公」灣區智匯政策圓桌會日前在中國人民大學深圳研究院前海院區舉行。\大公報記者李望賢攝
【大公報訊】記者李望賢、毛麗娟深圳報道:第二屆「人民.大公」灣區智匯政策圓桌會於日前在中國人民大學深圳研究院前海院區舉行,會議由中國人民大學與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聯合舉辦。
會上,圓桌會議一以「灣區規則銜接與機制對接的政策協同路徑」為主題,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黨工委副書記梁珂,深圳市社會科學院(深圳市社會科學聯合會)黨組成員、副院長(副主席)范偉軍,澳門青年聯合會理事長、廣東省政協委員、澳門金匯國際投資集團董事長黃家倫,香港律師會副會長黃巧欣,香港建築科技研究院部門主管工程師蘇康龍圍繞規則銜接、糾紛解決、資格互認、標準協同等問題,探索將「制度之異」轉化為「制度之利」的可行路徑。
梁珂:促進深港軟硬新三聯通
梁珂認為,前海要以規則銜接為突破口,促進深港軟硬新三聯通,推動要素自由流動與產業協同,助力大灣區市場一體化。范偉軍指出,依託「一國兩制三法域」的多元資源,對接並優化大灣區商事糾紛解決機制,是保障商業有序運行、提升國際法律服務競爭力的關鍵。
黃巧欣表示,香港律師會期待與灣區司法機構深化協作機制建設,提高送達效率。她還強調了國際調解院落戶香港的重大意義,認為這將深度整合大灣區法治資源,助力國家涉外法治建設。
蘇康龍指出,大灣區標準不應是簡單的「國標化」,而應面向未來,發揮港澳應用國際標準的經驗與內地強大生產能力的雙重優勢。他介紹了香港建科院與廣東建科院的合作實踐,即以國際標準為基礎,融入內地標準元素,先行在建築物料和創新建築技術(如組裝合成技術)等領域制定互通互用的灣區標準,期望香港能成為內地企業「走出去」和海外技術「引進來」的超級增值平台。
王曦煜:加強跨境醫療協作
圓桌會議二聚焦「灣區公共服務與區域治理機制創新」。廣東省社會科學院院長王廷惠指出,港人北上養老需求日增,但仍受規則銜接、標準互認與跨境監管三大障礙制約。
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智庫副總監王曦煜表示,應分階段推進規則銜接,短期通過區域協作緩解土地與人力瓶頸,中期以銀髮經濟推動產業升級,長期探索具有大灣區特色的養老模式,為全國提供跨境社保與醫養結合範本。她建議,優化現有試點項目如「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和「長者醫療券計劃」,動態調節區域入住率,加強跨境醫療協作,突破「社會福利跨境可攜」的制度壁壘。
燕繼榮:鋪設資金高速融通「路網」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院長燕繼榮則希望大灣區在區域治理方面關注以下四大創新:「構建要素在灣區高效流通的體系、打造全球科創高地協同引擎、鋪設資金高速融通的『路網』、共建優質民生的幸福灣區。」
澳門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胡偉星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幾大城市之間應該互學互鑒,互相碰撞,在互學互鑒中找出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先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