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河南安繡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繡工展示繡技/實習記者郭芷萱攝
【大公報訊】實習記者郭映彤、郭芷萱安陽報道:安陽傳統刺繡起源於殷商時期,到秦漢時期得到發展,並於唐宋元明清隨着古絲綢之路的興起得以遠傳。如今,結合創新科技,這種傳統手工技藝重新煥發生機。
河南安繡文化產業有限公司業務經理馬楠介紹,早期的安繡主要用作服裝裝飾,刺繡精細度越高,越能突顯身份地位,現今則主要用作擺飾品。不過,在製作過程中,安繡工藝品的色彩搭配,針法技巧和彩線等都依舊運用傳統製作方法。
「公司為配合『一帶一路』倡議,把新疆定為主要的培訓基地。」馬楠介紹,所有繡工都必須經過數月的培訓,學習十多種不同的針法,然後將作品的細緻度做A、B、C的評級作標價。
在工作坊內,有十年以上刺繡經驗的馮飛燕繡工正在認真地穿針引線,不一會兒功夫,畫布上的繡樣逐漸呈現出立體感和光線明暗的變化。馮飛燕表示,一般以風景為題的安繡只需使用十多種針法,但人像則需運用到過百種針法,要拿捏到人像的面部神情最為困難,需由資深的繡工製作。
馬楠稱,當前安繡產業主要以安陽、北京、新疆等作銷售地,未來除門市線下銷售外,擬增加網上訂售服務,並培訓更多的當地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