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熊君慧深圳報道:山泥傾瀉、土地塌方、樓房傾斜……潛伏在基礎設施中的城市安全隱患,往往造成巨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歷年來,珠江三角洲一帶地面沉降造成的損失已超過1千億人民幣(約合1130億港元),前海區域沉降明顯,最大沉降速率達107毫米/年。
深圳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張虎在論壇表示,深圳作為一座新興的超大型城市,歷來高度重視用科技手段,應對城市快速發展中的建築損毀、危險邊坡等安全問題。去年,深圳專門組建了城市公共安全技術研究院,率先在全國將InSAR技術用於全市的地面沉降監測與安全分析,進一步提升了城市經濟化管理和安全發展水平。「深圳將努力吸收這次論壇的成果,繼續推進InSAR在城市公共安全等領域的廣泛應用。」
另據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術研究院院長倪紹文介紹,深圳市填海區範圍較大,地質沉積不充分,但高強度立體開發的程度卻在逐年增加。這導致前海區域沉降非常明顯,最大沉降速率達107毫米/年。「大範圍、長時間和高精度的地面沉降監測技術研究已成為非常迫切的課題。」倪紹文說。
近年頻繁出現的城市安全事故與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不無關係。倪紹文認為,需要盡快推廣InSAR在測繪等領域的廣泛應用,並推動其產業化發展。他建議,國家有關部門應該建立基於InSAR大數據的城市基礎設施沉降智能監測預警系統,以及相關安全預警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