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禪樂社團員演奏鈴鼓
坐落在北京南城陶然亭公園北門不遠的京都北韻禪樂社,是一處幽靜別致、古香古色的院落,時常會傳出高亢鏗鏘、似誦非誦的吟唱,吸引路人駐足聆聽,這便是傳承千年的佛教音樂「北韻禪樂」。作為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一,如今卻由30餘位退休老者負責傳承。禪樂社社長劉愛君說,「我們已經老了,卻還沒有找到合適的傳承人。」正因此,由她牽頭籌建的京都北韻禪樂微型博物館18日起正式啟動申報程序。/文/圖:大公報記者 趙一存
禪樂也叫「梵唄」,是佛教音樂的重要表現形式,發展源頭可追溯至隋唐時期。明朝永樂年間,從官府層面認可了佛教音樂,並由此出現了北韻禪樂和南韻禪樂之分。
「北韻禪樂主要指流傳在以北京為中心,包括京津冀、東北以及寧夏等區域的佛教音樂,在各大寺廟廣為流傳」,劉愛君介紹,清末慈禧太后南逃西安,攜帶了很多熟悉北韻禪樂的僧眾,其中有一部分流落在沿途各地,北韻禪樂由此得以傳承。
瀕臨消失 或成絕唱
不過,由於歷史原因,北韻禪樂幾近絕跡,不僅會唱誦者極為稀少,大量曲目及唱本亦流落民間不知所終。這項文化遺產正瀕臨消失,或成絕唱。
劉愛君帶領十幾位團員現場演奏禪樂,鈴鼓鐺鉿響起,高亢與平緩的音調之間竟能相差8個音調,變化非常大,「北韻是地道的京腔京韻,高亢鏗鏘,不過曲牌非常多,單牌單韻,旋律都不相同,難學易忘」,劉愛君說,當初一起學習的十來個人如今只剩下3個,現在社裏最年輕的團員也有50多歲了。
為搶救、整理和弘揚北韻禪樂,京都北韻禪樂社於2007年8月成立,如今,有30位退休老者組成,無論嚴寒酷暑,團員都能始終堅持排練和學唱。作為內地北方地區目前唯一能夠較為全面傳承這種藝術形式原貌的團體,他們能夠唱誦百餘首北韻禪樂。2009年,京都北韻禪樂入選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禪樂社裏,還有一位92歲的傳承人朱錫泉。1934年出家的他,一生都在學習和傳承北韻禪樂。「非物質文化遺產得活態傳承」,身為第二代北韻禪樂傳承人,使命落在了劉愛君這一輩人肩上。在劉愛君看來,北韻禪樂從前只在寺院裏封閉傳承,缺少活態傳承的土壤,若想讓北韻禪樂走向民間,還需要更多推廣和宣傳。
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京都北韻禪樂社在這一天宣布將成立微型博物館,並自即日起啟動申報程序。劉愛君介紹,博物館佔地雖然只有500平方米,但展品卻有實物、影像資料、圖片資料等百餘件,「面積雖小,內涵卻豐富,希望能找到合適的傳承人,更好地把北韻禪樂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