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浙派古琴傳人徐匡華的弟子馬岳思在調試古琴/大公報記者 王莉攝
【大公報訊】記者王莉杭州報道:「現在,我們的中泰竹笛、餘杭紙傘、百丈竹器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創產品都可以在網上買到,而且很受市場歡迎。」杭州餘杭區文廣新局局長馮玉寶表示,「近年來,我們對於傳統技藝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實施『傳統+創意』的保護模式,讓這些傳統手工項目擁抱互聯網時代,提升產品品牌,擴大市場營銷,增強項目發展後勁。」
餘杭區是浙江省非遺保護的綜合試點縣,區內非遺資源十分豐富,現有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5項,省級22項,杭州市級48項,餘杭區級112項。
其中,中泰竹笛製作技藝是浙江省級非遺名錄項目,工藝、工序十分嚴密細膩。借助網絡平台,當地已培育出竹笛電商75家,並創建了3個市級農村青年電子商務創業點。值得一提的是,該區紫荊村竹笛製作從業人員超過1000人,他們通過互聯網線上線下營銷,年銷中高檔笛簫近百萬支,年產值超億元,海內外市場佔有率達達80%以上。
與竹笛銷售類似,原本差點就斷了傳承的技藝,崇賢街道馬岳思古琴斫製加入了杭州「工匠聯盟」後,年銷售古琴百餘張。在「傳統+創意」項目推動下,當地非遺項目得到了很好傳承。目前,餘杭區共有傳承人工作室15個,已成為非遺活態傳承的重要基地。餘杭區文廣新局副局長鍾山說:「融入了市場,這些傳統技藝項目再也不用為『生存』發愁,開始綻開更加亮麗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