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伯庸小說的讀者應該樂極了。《長安的荔枝》電視劇前兩個月收官不久,電影版旋即在暑假公映,觀眾可以將小說文字與實體影像互相參照,加深了解原著主人翁李善德所面對的人生困難。
電視劇與電影雖然同屬鏡頭下的作品,但是二者的性質、拍攝手法,以至與觀眾的關係,都有着不同的效果。刻意要將二者互相比較,實在沒有太大必要。然而,假如先後觀賞了電視及電影版本,觀眾對《長安的荔枝》的演繹方式作出對比,怎也會增添趣味。
電影版由大鵬編劇、導演及親自飾演主角李善德。電影全長約兩小時,基本上按照原著小說以直線敘事形式而行。前一小時從李善德被「荔枝煎」與「荔枝鮮」受騙開展故事,至他到達嶺南試驗運送荔枝,過程驚濤駭浪,進展流暢。餘下一小時篇幅講述李善德回到京城要求各級官吏協助運送荔枝,並與右相楊國忠互相交接,最後結局大致都與原著相同。
作為兩小時電影故事,鏡頭下古代的長安、嶺南,以至運送途程的風光景象都甚為耀眼。好些場面亦有風格和韻味,例如李善德答應妻子從嶺南帶回木棉花,尾聲時李善德策馬奔馳而木棉花飄散空中;另外,楊國忠每次於大佛寺亮相,偌大的佛像作為背景,既似看透世情,佛眼亦似看穿炎涼世態。這些場面都是電影應有的元素,讓影像輔助述說故事。電影篇幅足以述說該宗「不可能的任務」的完整過程,但是角色的明確個性和感情關係,無可避免地難以深究。
相比之下,三十五集電視版的角色關係較能深化。例如波斯商人蘇諒和荔枝園侗女阿僮,前者是一個亂用成語的長者,後者是性格剛烈但情深款款的少女,二人與李善德都建立了深情關係,對運送荔枝的成敗亦產生重要影響。至於嶺南刺史及其下屬書記,電視版角色有頗重戲分,電影版則成為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