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熱點冷評:公開透明才能消除刻板恐懼

時間:2017-02-14 03:16:37來源:大公網

  文|大公報記者 鄭曼玲

  一段時間以來,關於「內陸核電重啟」的消息甚囂塵上,近日內地官媒採訪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負責人的報道,似乎對此作出了一錘定音的回應。公眾由此才了解到,「十三五」期間將在內陸興建核電站已是板上釘釘的事實,不僅選址已經確定,且在湖南、湖北、江西等地早已展開先期作業。

  在這麼多地方開建內陸核電站,影響之廣可想而知,但恕我等孤陋寡聞,此前並未見到大規模的公開討論。相反,這幾年發生在各地的核電站項目爭議事件此起彼伏,「一鬧就停」和「遷址復出」的拉鋸不斷重演,每一次「散步」之後,官民關係都會不可避免地受到傷害,而公眾對核項目的刻板恐懼亦會進一步得到強化。

  就中國工業經濟發展需要而言,加大核電能源的份額以達到調整能源結構的目的,乃大勢所趨。但當下已絕非「集體利益可以超越一切」的時代,不可能盲目要求民眾犧牲自我成全大局,也不能以一句輕描淡寫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來試圖消除公眾的擔心。在根深蒂固的「鄰避心態」之下,不願將核項目建在自己身邊亦在情理之中,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民眾絕對有權利表達自身的環境焦慮。

  事實上,民意的鬱悶更多的在於參與的不充分、信息的不對稱。很多項目往往等到已經動工,當地民眾才得悉消息。這難免讓公眾感覺,對面臨影響自身生存質量的變局猝不及防,且貌似除了被動接受別無選擇,民意自然會有強烈反彈。而不管項目投資多大、工藝多先進,如果牽涉到公共利益,僅以「通告」形式「單向傳輸」,又怎能在信息時代、權利時代贏得民眾支持?

  可見,公眾激烈表達的背後,實際上是未被尊重的權利、未被滿足的訴求,是沒有被聽見、被看見的情緒和聲音。

  由此可見,涉及核電站這種敏感項目,倘若指望暗度陳倉、悄悄上馬,或是企圖搞「一言堂」、先斬後奏,其結果都只能將事件引向更加極端的矛盾和衝突。期待相關部門能轉變思維,變被動應對為主動化解,在內陸核電站上馬之前,積極搭建溝通平台,讓權力與權利平等對話,才能化潛在危機於無形,一改敏感項目「一散步即下馬」的宿命。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