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稱,振興實體經濟有助於防控金融風險。圖為觀眾在中國國際裝備製造業博覽會參觀。資料圖片
大公網12月19日訊(記者張寶峰 北京報道)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決心處置一批風險點,着力防控資產泡沫」。對此,北京多位經濟學者18日告訴大公報,這說明中國當前的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徹底解決經濟中的問題。而中國有充足的工具、充足的政策空間、充足的資產儲備可以化解這些風險。分析稱,當前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重要位置,進一步提振實體經濟。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劉英表示,在2016年「三去一降一補」的基礎上,明年要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因此需要在「去槓桿」方面發力,這便可能引發金融風險。因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但因這些風險點是經濟發展中不健康部分,會嚴重影響健康肌體,所以會議公報明確要下決心處置一批風險點。
外部風險或內在化
對於明年中國經濟可能面臨的風險點,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也認為,首先就是金融風險,一方面是債務率較高,另一方面是債務結構問題。此外還存在外部風險內在化的問題,外部風險主要包括美聯儲加息、英國脫歐效應,以及世界金融市場的風險,這些外部風險可能會通過人民幣匯率等對中國經濟產生疊加效應。
「今年以來部分城市房價上漲較快、房貸過快增長,加大了金融風險。」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表示,部分資金脫實向虛,金融市場中跨市場、跨機構、加槓桿增多,形成交叉風險。
金融創新助解資產泡沫
劉英也認為,房地產建立長效機制是治理之本,會議對於房地產的定位精準,房地產更多回歸民生本質。對於中國部分三四線城市存在的資產泡沫問題,需要通過金融創新等手段進行科學合理的處置。劉英表示,在防控金融風險方面,中國有充足的工具、政策空間和資產儲備徹底化解這些風險。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張占斌表示,當前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重要位置,進一步夯牢實體經濟。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後,必須將槓桿率降下來,推動社會資金流向實體經濟。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一個國家要想長期保持經濟競爭力,必須重視發展實體經濟。
劉英認為,把金融風險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正說明中國當前的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徹底解決經濟中的問題,可能就會帶來風險,而中國完全有能力防控好金融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