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以房地產為代表的虛擬經濟泡沫膨脹,迫使中央出手進行大規模宏觀調控;而以製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卻持續低迷,引發人們對經濟「脫實向虛」的擔憂。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時,首次明確提出要大力振興實體經濟,培育壯大新動能。有專家分析,中國製造業正面臨成本優勢喪失等挑戰,應主動轉變發展思路,通過技術創新而不是模仿跟隨,最終趕超發達國家,實現「變道超車」。/大公報記者 賀鵬飛
「中國製造業正面臨雙重困局,即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快速喪失成本優勢,同時也面臨着與發達國家在技術和創新領域的競爭。」埃森哲諮詢公司全球副總裁吳琪說。因此,如何化解製造業成本不斷上升的壓力和怎樣重塑自身的獨特優勢,成為中國必須同時思考的兩個問題。同時,如何在繼續淘汰落後過剩產能的同時培育創新發展動能,並由此重塑實體經濟優勢,或將成為明年中國經濟工作重點之一。
民進中央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副會長周德文以被稱為「世界工廠」的東莞為例說道,東莞企業多為傳統製造業,極度依賴人力資源,然而人力成本、土地價格升高必然導致企業利益壓縮,加之企業科技含量低,難有長久競爭優勢,最終導致東莞原有的政策、地理優勢等競爭力喪失。
發展先進高端產能
周德文強調,不論是東莞或是其他地區的低端製造業企業,如不轉型就是在等死。東莞是中國的縮影,折射出中國製造業面臨低端產能過剩而高端產能不足,由此造成供需結構性錯配的現實。
對於落後和過剩低端產能,未來無疑要進一步加大淘汰力度,轉而不遺餘力地鼓勵創新,發展先進製造業等高端產能。另外,對於一些仍有市場但已落後於國際先進水平的產能,則要通過技術改造等手段進行升級換代。
埃森哲的調查顯示,中國製造業企業反映最多的五大「痛點」分別為:運營效率低下、資產利用不充分、勞動生產率低下、供需不匹配、服務和售後成本較高。
中國近幾年在一些先進製造業領域取得巨大進展,但總體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例如A股上市公司特變電工已是世界輸變電製造行業的骨幹企業,但該公司信息資源管理中心主任付大凡坦言,與國外先進企業相比,中國輸變電裝備製造尚未建立系統的標準化體系,信息孤島嚴重,質量在線追溯水平低。
不過中國製造業絕非一無是處,其優勢仍然十分明顯。吳琪認為,中國擁有良好的製造業基地和產業集群,也擁有最偏好數字技術的龐大消費者群體,政府和企業支持產業升級的預算充裕,且各類起點較高的產業平台準備就緒。
戰略併購 重塑競爭力
「中國應考慮利用自身優勢,加速平台的構建和效應的發揮,以期實現『變道超車』。」吳琪說,中國應盡快構建工業4.0能力,提高製造業效率,並利用各類平台推動產業升級,使中國原有的產業集群優勢重新煥發。此外,還要有針對性地展開戰略併購,整合全球創新資源為我所用,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重塑競爭力。
值得注意的是,吳琪強調的是「變道超車」而非「彎道超車」,即中國應該主動轉變發展思路,通過技術創新而不是模仿跟隨,最終趕超發達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