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天價「排毒」工程前景堪憂

時間:2016-12-14 03:16:39來源:大公網

  圖:日方在南京設立的化武「移動式」銷毀裝置 資料圖片

  日本將要處置的是在泥土中掩埋了半個多世紀的毒彈,不僅要顧慮突發的爆炸,更要考慮泄露的問題,探測和挖掘存在高風險。

  據日方早前公布的標識註明,日製毒彈尾部分別塗有不同顏色的標識帶,「黃彈」為芥子氣和路易士毒氣,「紅彈」為裝有砷元素的毒彈,還有其他未標識的毒彈。彈體更是涉及榴彈、迫擊炮彈、炸彈等多類。而從已挖掘出的毒彈來看,顏色標識早已無法辨認,使專家難以找到恰當的處置辦法。更關鍵的是,日本製造時追求殺傷力,採用高毒高爆原料,無法單純使用「高溫燃燒」技術或「化學中和」技術對其進行銷毀。

  銷毀化學武器,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用金錢碼出來的,僅在黑龍江北安市的12天作業中,就花費了13億日圓。美國從1996年開始銷毀化學武器,到2000年銷毀總量的27%,就耗資149億美元。

  日方估算過,按照美國模式,在中國建設大型銷毀工廠的前期投入,至少得5000億日圓(1997年標準)。如果加上現場挖掘回收,辨認清理和維持銷毀工廠運轉,其花費就是天文數字。日本關東學院大學教授殷燕軍曾估算,這項耗資巨大的工程起碼得上千億日圓,他對日本政府是否有決心和能力全部解決遺留化武表示擔心。

  事實上,日本現用的移動式銷毀也並不能終結化學武器的生命,還需要依仗更大規模的銷毀工廠支持。有專家指出,「絕大多數已發掘的日遺化武並未失去原有的功效,一旦泄露對人體造成直接傷害,而對水源、土壤的污染則持續更久。」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