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設於長春孟家屯的「第100細菌部隊」舊照 /資料圖片
在長春市西環城路一處居民小區內,一座十多米高的煙囱連同不足二十平方米的破舊院落,與周圍現代建築格格不入。如今很少有人知道,此處就是侵華日軍「第一○○部隊」舊址僅存的見證。「日本關東軍第一○○部隊是與日軍七三一部隊齊名的又一細菌戰惡魔,同被稱為『死亡工廠』……」吉林省博物院研究員趙聆實在研究報告裏寫到。這支與七三一部隊同樣兇殘的侵華日軍細菌戰部隊,很長時間內卻鮮為人知,因其隱藏在「關東軍病馬收容所」等偽裝之下,用盡動物病毒、活體實驗等惡劣手段殘害中國人。/大公報記者盧冶長春報道
記者從西環城路進入「保利拉菲公館」小區,逕直往西走五六百米,就是大煙囱的所在地。此處就是侵華日軍第一○○部隊僅存舊址。去年九月,在迎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之際,長春市決定對侵華日軍第一○○部隊遺址進行保護和利用,並將日常管理工作交予偽滿皇宮博物院具體負責。
該院副院長趙繼敏告訴記者,「有關日本七三一部隊的文物資料較豐富,且廣為人知。而有關第一○○部隊的資料及實物較少且鮮為人知。日本戰敗撤退時,借助工兵對部隊建築等進行破壞,並把相關檔案資料銷毀或運回日本國內。經過近半年的努力,得到了日本友人的大力協助,現已收集到一些珍貴的文物和相關資料,也理清了第一○○部隊及其舊址的基本情況。」
孿生惡魔分工各異
據趙繼敏介紹,侵華日軍一九三三年設立了「石井絕密機關」,開始研製生產細菌武器。一九三五年,經關東軍司令部批准在東北設立兩支細菌部隊,即設在哈爾濱平房區域的「七三一部隊」和設在長春孟家屯區域的「一○○部隊」。
這對孿生惡魔研製的細菌種類有所不同,七三一部隊主要研製鼠疫、霍亂、壞疽、傷寒等菌類,而第一○○部隊則研製鼻疽、炭疽、牛瘟等菌類。他們以最兇殘、最陰毒、最滅絕人性的手段,殺我同胞,給中國軍民帶來深重的災難。美國學者蕭頓哈里斯形象地稱他們為「死亡工廠」。
趙繼敏介紹,第一○○部隊籌建於一九三五年,一九三九年建成。其前身是關東軍病馬收容所,為掩人耳目,後曾用「關東軍獸類傳染病試驗局」、「關東軍馬匹防疫部」等名稱,一九四一年以秘密番號「一○○」代替。該部隊內設司令部、總務部,以及五個細菌生產研究部門,並管理一個實驗農場和牧場。
趙聆實說,「一○○部隊」建立後,同「七三一」一樣,也在總部之下設立了若干支隊,這些支隊的職能與任務一方面是協助總部進行各種細菌武器的研究與製造;另一方面是到戰爭一旦迫在眉睫時,可以從科學研究部隊搖身一變而作為戰鬥部隊,直接撥給各軍團或部隊指揮,進行細菌戰。
遺毒遍野血債纍纍
趙繼敏說,從發現來看,「一○○部隊」也進行過大量人體實驗。據《前日本陸軍軍人因準備和使用細菌武器被控案審判材料》證實,該部殘忍地把毒品摻進食物,逼人吃掉,或將毒菌注入人體。人死之後,即被解剖檢驗,然後火化或埋在牲畜掩埋所裏。被當作實驗對象的,除了大部分是中國人外,還有朝鮮人和俄羅斯人。
日本投降前夕,為毀滅罪證,日本關東軍司令官山田乙三向「一○○部隊」發出運走貴重物品,炸毀所有設施的命令。從一九四五年八月八日到十日,「一○○部隊」內爆炸聲不斷,龐大的建築群轉眼間化為一片廢墟。
然而,人走了,卻讓罪惡繼續在這片慘遭蹂躪的土地上蔓延。趙聆實說,「他們在逃竄前,將可以使人畜共患、交叉感染的炭疽菌、鼻疽菌等投到井裏,還放跑許多帶有致病菌的老鼠。一時間,長春附近、榆樹頭道崗、永吉烏拉街、岔路河甚至哈爾濱一線,霍亂橫行,成千上萬人死於非命。」
趙聆實堅信,隨着鐵的證據不斷被發現公開,侵華日軍對中國人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將更多地昭示天下。
趙繼敏也說,對該遺址的考察挖掘,就是要告訴大家這裏曾經發生的一切,從而警示世人珍愛和平,反對戰爭。「目的是讓歷史的悲劇不再重演,讓和平永駐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