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中緬鐵路「咽喉」特大橋合龍

時間:2016-11-16 03:16:41來源:大公網

  圖:瀾滄江特大橋(左)橫跨瀾滄江兩岸,全長528.1米,主跨342米/新華社

  【大公報訊】綜合記者譚旻煦、中新社、人民網報道:15日上午10點18分,中緬國際鐵路通道大瑞鐵路「咽喉」工程瀾滄江特大橋鋼管拱實現高精度合龍,使中國再創三項世界建橋紀錄。據悉,大橋首次採用了「二次豎轉」工法施工,且「二次豎轉」角度之和達世界最大,同時,大橋單邊豎放重量亦達世界之最。大橋主拱順利合龍,有利於提升雲南對外開放水平,填補滇西地區路網空白。

  瀾滄江特大橋全長528.1米,主跨342米,是新建大理至瑞麗鐵路大保段的「咽喉」工程,為大瑞鐵路全線建成奠定堅實基礎。大橋橫跨瀾滄江兩岸,位於我國地形最為複雜的橫斷山脈西段,為上承式勁性骨架鋼筋混凝土提籃拱橋。全橋共用混凝土8.5萬立方米,主體結構共用鋼量約1.4萬噸,共用高強螺栓11.52萬套。

  據悉,受特殊地理環境和氣候所限,瀾滄江特大橋採用「二次豎轉」工法施工,在世界建橋史上尚屬首次;「二次豎轉」角度之和達130度,其豎轉角度在世界上最大;同時,大橋單邊豎放重量達2500噸,也是世界橋樑施工之最,創造了三項「世界第一」建橋紀錄。

  歷時141天完成豎轉

  「二次豎轉」工法是先順着瀾滄江保山和大理兩岸山體安裝施工支架,利用80噸纜索吊機分別在支架上拼裝拱肋,拼裝完成後再安裝豎轉設備,設置豎轉牽引索。第一次豎轉是先將上部分拱肋扳起,完成半跨拱肋連接,然後再向下豎轉,進行拱肋勁性骨架安裝施工,完成第二次豎轉。大橋鋼管拱豎轉受兩岸山體地形限制,須先轉大理岸鋼管拱,完成拉索體系轉換、拆除等工序後,再用同樣的施工工序進行保山岸鋼管拱豎轉。大橋豎轉從6月28日至11月15日,歷時共141天。

  此外,大橋施工過程中,還先後獲得了二次豎轉「底鉸安裝」工法、「中間轉鉸拉壓桿」施工設計等2項中國國家技術創新專利。坡陡風大、施工環境險惡使瀾滄江特大橋成為當前中國安全風險等級最高的在建鐵路橋樑之一。由於無前例可循,中國中鐵大橋局先後召開了20次各個層級的方案研討會,進行了全面自主創新,項目部施工管理人員和操作人員通過「卧拼」精度控制,「二次豎轉」中間鉸設計、加工、安裝精度控制,計算機同步豎轉控制技術,過程中實時監控等措施,將最終精度控制在1毫米的允許誤差內,實現了理論意義上的「零誤差」合龍。

  大橋工程已完成65%

  目前,全橋施工進入上部結構施工階段,大橋已完成工程量的65%,施工安全已度過最大安全風險階段,下一步將開展拱肋內填外包混凝土、拱上立柱及樑部施工。

  大瑞鐵路是泛亞鐵路西線的重要組成部分,起於大理站,止於瑞麗站,全長330公里,為國鐵一級單線電氣化鐵路,設計時速140公里。大瑞鐵路建成通車後,將連通中緬國際鐵路中國境內的「最後一段」,成為中緬鐵路通道的重要幹線。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