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外遊回歸休閒 重理性消費

時間:2016-10-04 03:16:28來源:大公網

  圖:國慶長假期間,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的鏡泊湖世界地質公園秋意正濃,引人入勝\新華社

  購物一直是旅行中的標配,而在「十一」黃金周這種「全民總動員」式的出遊高峰中,消費愈益體現為一組組逐年飆升的數字,並成為金秋十月拉動內需的一股重要力量。近日,記者通過採訪及梳理統計數據發現,自2000年內地首設國慶長假以來,國人出遊時的消費風格亦經歷了從「不敢買」到「爆買」,再到「理性消費」三個階段。\大公報記者 王文韜、張寶峰

  2001年高考過後,為彌補兒子錯失北京高校的遺憾,老王父子於當年「十一」到北京玩一趟。在參觀了天安門、故宮和幾所高校之後,臨走前老王在西單圖書大廈給兒子買了一本《古詩詞故事》,算上在天安門附近買的毛主席像章,總共不足50元(人民幣,下同)的購物花費,讓老王覺得「北京遊」十分到位。

  2001年:赴京只購書籍像章

  「當時根本想不到要買這買那,主要就是看一看最主要的景點。」老王向記者回憶道,當時剛剛有七天長假可以旅遊,所以「出來看看」是首要大事。再加上那時候生活條件不夠寬裕,即使想買幾樣必需的東西,也都得掂量掂量。

  2001年國慶節由於疊加了中秋節、上海APEC會議成功舉辦、國足歷史性進軍世界杯等因素,成為歷史上一個假日消費的活躍點。不過從國家統計局和商務部數據來看,當年整個十月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3347.3億元,僅相當於2015年「十一」七天內地零售和餐飲銷售額的1/3。可以說,國情黃金周設立之初,國人的消費力尚處於孕育和潛伏階段,謹慎消費成為彼時的一大特點。

  2010年:來港血拚立刷過萬

  設立黃金周之後的十餘年,亦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黃金期,國人腰包迅速鼓起,平日裏累積的「富餘財力」在國慶假期裏,漸漸變成一次次「血拚購物」、「爆買」的盛況。

  憑藉自身努力,數年後小王又到北京,借助電商大潮在中關村成長為一名商業白領。像小王一樣,一大批變得「有錢了」的中青年,開始成為國慶黃金周消費巨浪的推動者。「記得2010年國慶,我跟幾個朋友去香港玩,幾個人在崇光百貨分分鐘都刷出去幾萬元的卡帳。」小王回憶說,那時候心氣正高,添置港貨也符合自己所謂的地位和面子。現在想起來,當年真有點「為買而買」的衝動。

  2016年:說走就走 體驗本質

  國家旅遊局前局長邵琪偉曾表示,各國和地區的旅遊者有一個發展成熟過程。預計十年後,中國遊客出境就不會再「爆買」,而會走向理性消費。今天看來,這一預期似乎已經加速到來。

  「現在網購這麼發達,天南海北的東西都能淘得到,那種『去到哪裏一定得帶點東西回來』的觀念已經過時了。」小王直言,今年「十一」,自己和家人選擇到青島看海,「就是放鬆心情,就是單純的體驗。」

  北京的吳小姐一家也發起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她說,有了移動支付,出門旅遊再也不用帶很多現金,也絕不會再帶回大包小包了,來去輕鬆。再加上,如今訂機票、訂酒店、訂餐館等看似麻煩的事情只需在手機上一陣點擊就可以全部搞掂。即時到了景區,很多消費都不用費勁找錢包,拿出手機「掃一掃」就OK了。

  「越來越多的人都重新重視放鬆身心,感受風土,而這也才是人們出門旅遊的初心吧。」吳小姐笑言。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