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州遭受新一波電信詐騙來襲,三天內有三名婆婆遭電話詐騙,共損失353萬元人民幣(下同,約為410萬港元)。記者25日從廣州市公安局獲悉,電信詐騙手法又有翻新,今次騙子冒充通信管理部門,以市民手機發送垃圾短息要轉公安局處理為由,進而詐騙事主錢財;僅9月20日至24日便接報47宗同類詐騙警情,單個市民最高損失達118萬元。」大公報記者方俊明廣州報道
9月23日,事主霍女士向廣州番禺警方報警,稱被電話詐騙了約118萬元。經民警初步了解,原來霍女士20日上午接到一個自稱是「通訊管理局監管科」的陌生來電,電話中1名男子告知其在「中國移動」開通的一個手機號碼涉嫌發送垃圾短信,並幫她直接轉線到「公安局」。霍女士後按一個自稱王剛警官的人要求,把股票變賣後得來約118萬元通過網上銀行轉至對方提供的帳號。過後,她才意識受騙,於是報警。
據廣州警方反電信詐騙中心統計,僅9月20日至24日,該中心便接報47宗冒充廣東通信管理局的詐騙警情,受騙的群眾損失金額超200萬元。
該中心民警指出,這類型的騙局都是嫌疑人撥打事主電話,稱事主名下有一個手機號碼涉嫌發送大量詐騙(垃圾)短信,被他人舉報,要將事主所有電話號碼停機。然後幫事主轉接到公安局處理。隨後,由其他嫌疑人扮演公安機關民警,以事主身份信息泄露、要配合辦案為由,要求事主將錢轉至其提供的「辦案帳號」。嫌疑人的來電多為網絡改號號碼。
廣州警方表示,連日來,像上述事主霍女士被電騙過百萬元的案例頻發,僅9月20日便接報兩宗均超76歲女事主受騙警情,涉案金額分別為120萬元、115萬元。這兩名事主均因輕信陌生來電,一是聲稱事主的身份信息可能泄露,要按對方提示進入電腦網頁「修改」;二是對方自稱是武漢市警方辦案人員,稱事主涉及一宗重大案件,要求事主配合警方辦案,兩名事主都「受惑」向對方透露了個人銀行帳號信息或進行了轉帳操作,致使個人帳戶內的資金被轉走。
受過防詐騙教育仍上當
經廣州市公安局反電信詐騙中心民警的回訪,兩位事主均曾接受過防詐騙宣傳教育,包括在小區內看過防詐騙宣傳海報,或在報紙、電視中看過相關宣傳教育,但仍被騙徒得手。廣州警方強調,慎防電信詐騙要做到「不輕信、不透露、不轉帳」。需要轉帳匯款時,建議先多方核實情況,最好能與家人親友商量。而年輕人在外謀生拚搏時,亦要多關心家中長輩,並對其進行相關安全教育與防騙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