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西江上游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縣城,全縣地表水環境品質保持國家Ⅱ類標準以上,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資料圖片
【大公報記者方俊明】作為香港的應急備用水源,珠三角「西水東調」工程有突破性進展。據正在進行的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第一次環評公示,這項總投資346億元(人民幣,下同)的重大取水工程詳細走向首次曝光,從順德的西江水系向東引水,近100公里的專用管道封閉輸水幹線將途經廣州南沙、東莞,到深圳交水點為新建的公明水庫。該工程預計2020年前後建成,將有效改變目前莞、深、港從東江取水的單一供水格局,保障香港供水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為緩解東江水資源開發瓶頸,珠三角「西水東調」工程醞釀已久,2011年時曾進行規劃環評和工程規劃技術諮詢會。目前該項目正式名為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已經納入國務院確定的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並正在進行第一次環評公示,首次披露該工程詳細線路走向。
深公明水庫留入港線
據環評顯示,該工程推薦北線方案,從西江幹流取水,取水口位於順德區西江江中小島鯉魚洲島,通過鯉魚洲取水泵站加壓後穿過佛山順德區、廣州南沙區及番禺區、東莞市和深圳光明新區,到達羅田水庫,輸水幹線總長92公里;深圳交水點為新建公明水庫,還將建設從羅田水庫至深圳公明水庫12.8公里長的支線。據記者了解,公明水庫或預留引水入香港的線路空間。
為避免水質污染,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將採用專用管道封閉輸水,工程總投資達346億元,與廣州2010年完成投資逾82億元的「西江引水工程」相比規模大得多。據環評顯示,該工程總引水流量規模為每秒80立方米,這一取水量差不多相當於廣州「西江引水工程」兩倍。其中,供南沙新區每秒20立方米、深圳每秒35立方米、東莞每秒25立方米,同時考慮廣州番禺區和香港應急備用,相應流量規模為每秒10立方米。
維護粵港供水安全
環評透露,該工程按需要引水,當控制水文站點來水量小於一定水平時,工程停止取水供給深圳和東莞,僅取水每秒20立方米供給南沙,意味若西江來水減少時,該工程首先保證南沙新區供水。
廣東省水利廳有關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表示,有關建設總體方案已獲國家水利部批准,資金來源包括中央和地方財政撥款、企業投資、銀行貸款,工程施工總工期預計為5年。
負責人稱,實施該工程可有效改變廣州番禺和南沙目前取水口易受鹹潮影響、取水水源難以保證之困境,及增加深圳、東莞乃至香港等城市取水渠道,解決城市經濟發展缺水矛盾,提高供水安全性和應急備用保障能力,對維護粵港供水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