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煙囪從未冒煙 記憶深埋青山

時間:2016-08-21 03:16:01來源:大公網

  圖:很多有份參建老兵重回舊地後當場痛哭

網絡圖片

  「816」選址白濤饅頭山,山高林密,唯一望見的標誌是露出山頂150米的排▉風煙/烽煙▉囱。煙囱可為洞體通風,亦可作為戰略防備,能24小時不停放出白煙將整個山體籠罩迷惑敵機。時勢巨變,地下核工廠尚未完工便下馬,反應堆從未開堆生產。其命運猶如隱沒在重巒疊嶂之中,成為一段深埋青山的記憶。

兄弟通信兩年不知共事

  「816」保密要求近乎苛刻。鄭志宏講述一個真實故事。60年代工程在建時,湖南有范姓兩兄弟同在白濤參加「816」建設,一個在「8342部隊」,一個在車間上班。二人寫信時,一個用的是8342部隊番號,另一個用通信代號重慶4513信箱。兄弟二人通信兩年,都只說在外參加三線建設,具體在什麼地方都不說。直到有一天,兄弟二人在白濤街上相遇,赫然發現彼此身處同一地方,頓時相擁而泣。

  鄭志宏說,54師作為加強師有3萬人配置,當時為搶工期,全靠工兵鎬、工兵鏟、風鑽、鑿岩機、炸藥鑿開堅硬的岩石層。人歇機器不歇,24小時晝夜施工,很多軍人因打隧道得了硅肺病。放炮炸洞實行三班倒,據說犧牲、受傷人數在三四百人左右。當時用吉普車開到重慶最快3個半小時,很多年輕士兵受傷後,在送往重慶醫治途中犧牲。離洞口不遠處,有座叫「一碗水」的烈士陵園,園內76座墓碑下安息的是掘洞和軍工建設過程中犧牲的76名烈士,平均年齡只有21歲,年紀最小的僅17歲。有的墓碑只有姓名,沒入伍原籍地記載。有的信息全無,僅寫着「烈士之墓」。

  自1966年開始,數萬餘名工程兵和參建者聽從祖國召喚,「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兒」義無反顧雲集白濤。「816」工程開放至今,很多當年有份參建老兵在解密後重回舊地,當場痛哭灑淚。「816」承載幾代人青春與熱血、忠誠和信仰,其壯觀讓人嘆為觀止,其命運也令人唏噓不已。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