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816地下核工程生產鈽239的核反應堆 大公報記者韓毅攝
代號「816」的重慶地下核工程是中國三線建設特殊符號,至今整整50年。近日,大公報記者走訪了當年舊址,揭開這一工程的神秘面紗。下個月,「816」地下核工程景區第一期將對外限制性開放一部分區域。50年前,神秘的「8342部隊」進駐重慶涪陵深山參與國家絕密核事業。工程2002年解密,隱秘深山地下核工廠終為人所知。其選址涪陵白濤鎮,在烏江畔山體內建廠,施工開挖150餘萬立方米岩石,洞體總建築面積10.4萬平方米,有大型洞室18個、大小140多條支洞、導洞和隧道,總長20餘公里,建設前後投入總兵力達10萬人。
大公報記者 韓 毅
「816」是迄今為止已知解密「世界第一核軍工巨洞」,既是當年中國最高建築技術的結晶,其停軍轉民的歷程也體現「三線建設」召喚下國民之無私奉獻愛國精神。
當年由周恩來總理親自審批核工廠自1966年開始興建,最初設計建造擁有2001根燃料棒的水冷式反應堆,從中提取原子彈核心材料鈽239。洞底「暗河」可通向3公里外烏江引水。1984年,國際形勢發生變化,中央軍委下令停建。2002年,國防科工委將「816」解密,彼時,退伍幾十年老兵才知道當年自己為之流血流汗的是什麼工程。2010年4月,「816」首次作為旅遊景點對外開放。
「816」工程建設者的第二代、重慶建峰集團旅遊健康產業項目部總經理鄭志宏稱,洞體施工挖掘出150餘萬立方米岩石,堆了兩座山,用來鋪馬路可從白濤鋪到西安,長約1500公里。就單體工藝複雜程度而言,「816」在三線建設工程居首。
可抵禦百萬噸當量氫彈
迄今開放參觀區域屬很小一部分。「當年3萬工程兵挖洞8年,國家直接投資7.46億元基礎材料費(不包軍費和人工開支),折算約為目前800億元左右,相當於建設一個三峽工程,因此被稱為『洞裏三峽』。」鄭志宏感嘆,1984年國際形勢趨於緩和,中央要求「816」立即停止生產,當時只差一年工期再投資一億元裝置就能上馬。
通過主洞體鐵門,可辨的只有大門上方五角星剪影。洞壁隨處可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愚公移山、人定勝天」等標語,讓人恍若進入時空隧道返回「備戰備荒」年代。洞體內基本維持原貌,核反應堆大廳為最大洞室,洞廳高79.6米。根據設計方案,鈽239生產區域之核反應堆分成兩部分,生產堆分解元素鈾棒,產生裂變,提取不同的同位素,動力堆可產生動力輸電,利用動力餘熱發電。
其修築中亦採用了噴射混凝土這一當時的先進技術。核反應堆的支架部分和空間堆芯保存完整,安置燃料棒位置丟空留下2001個圓孔。位於9層的中央控制計算器機組,代表當時中國最先進科技水平。「816」軍工洞體還可抵禦100萬噸當量氫彈空中爆炸的衝擊或里克特制8級地震破壞。洞體內還有按原子彈衝擊波計算的光電控制門,若感受到原子彈閃光門會自動關上。
地圖上消失半世紀
建廠伊始,「816」作為軍工單位,對外稱「國營建新化工機械廠」,通信地址只能寫「重慶市4513信箱」。洞體附近的住戶全部遷走,白濤鎮也因此在地圖上消失了近半個世紀。建設者進廠第一課,就是保密課。每人只能看自己的圖紙,在單位領的筆記本都被編上號,下班前必須上交保密科。「816」廠區的醫院、學校、市場一應俱全,與地方基本隔絕。直到2002年解密前,一直維持這樣的隱秘狀態。
1984年,中央根據國家戰略需要,正式決定「816」工程停建,洞內可拆卸設備材料被賣掉。鄭志宏介紹,父輩們很多畢業於清華、北大、哈軍工、上海交大核物理和化工專業,面臨生存壓力,也在洞內種蘑菇釀酒,於山上養雞種菜。現年81歲的原816廠修建處處長潘開泰說,從物質層面看「816」是建築史上奇跡,體現其時國家建築最高水平。從精神層面看,「816」歷經「三線建設」到「停軍轉民」艱難歷程,匯聚成了「三線建設」聽從祖國召喚、不計個人得失的愛國、奉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