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來自德國大眾的技術專家(右一、二)在濟南二機床集團有限公司車間參觀考察 資料圖片
自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首次提出「一帶一路」構想,不到三年,這一偉大倡議已經從藍圖走進現實。目前,中國已與21個國家簽署了協議,開展機制化的產能合作,一大批重點項目在各國落地生根。截至目前,中方設立的各類多雙邊產能合作基金已超過1000億美元(約7768億港元),國際產能合作已成為中國外交「新名片」。/大公報記者 譚 笑
梳理中國對外開放升級的脈絡不難發現,以基礎設施建設輸出為代表的「一帶一路」初期合作,注重為沿線的發展中國家「架橋修路」,提升所在國家的民生福利,為產能合作的深入推進打下了基礎。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4月份,中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600.8億美元,同比增長71.8%;其中流向製造業的投資共98.3億美元,同比增長212.1%;流向裝備製造業61.9億美元,同比增長387.4%,佔製造業對外投資的63%。
中哈落實52早期收穫項目
中國和哈薩克斯坦是國際產能合作的先行者,目前已形成52個早期收穫項目,總投資270億美元,開創了具有示範效應的國際產能合作模式。
這個被哈總統命名為「李計劃」的合作緣起於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一次「急智反應」:在哈方推進「光明之路」計劃,並表示願與中國就出口鐵礦石、農產品等合作時,李克強當即提議,在「光明之路」上進行深入的產能合作。
哈國的「光明之路」計劃核心是加強本國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從而應對經濟下行的壓力。李克強的建議將哈國基建的巨大缺口與中國富餘優質產能對接起來,正好契合了雙方利益的交匯點。在李克強看來,產能合作並不僅是中哈兩國抵禦經濟下行壓力的良方,也會為與相關國家類似合作提供範式。
優質產能對接非洲拉美
外交部國際經濟司副司長談踐在近日舉行的中國中部國際產能合作論壇上表示,開展國際產能合作順應了時代需求,有助於拉動世界經濟,推動經濟結構性改革,契合了許多國家的需要,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需要。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中國產能合作輸送的是優質產能、先進產能、綠色產能,不僅如此,還強調走出去的企業要關注企業發展的社會責任。」談踐透露,截至目前,中國已同21個國家簽署了相關合作協議。
中國在亞洲地區以「互聯互通」為主體,初步構建起多元的合作體系。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絲路基金等國際開發性金融機構的建立為中國與亞太國家的產能合作提速。
在非洲大陸,中國政府開展「三網一化」合作,合作建設非洲鐵路、公路和區域航空,幫助非洲實現工業化,中國優厚的產能、技術和市場為工業化和基建等方面有?巨大需求的非洲提供了堅實後盾。
拉美國家長期依賴大宗商品出口,經濟發展呈現波動性。去年5月,李克強在訪問巴西時提出中拉產能合作「3×3」新模式,共建物流、電力、信息三大通道,實現企業、社會、政府三者良性互動,拓展基金、信貸、保險三條融資渠道,在有效克服拉美國家的「去工業化」困境的同時,還保證了地區經濟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