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抗戰勝利80周年 重走大公報抗戰路/大公社評顯威力 助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時間:2025-08-26 05:02:54來源:大公报

  左圖:西安事變紀念館展出的西安事變前張學良(左)、楊虎城合照。右圖:西安事變紀念館是在張學良公館和楊虎城止園別墅等西安事變相關舊址上建立的紀念館。圖為張學良公館舊址。

  「聽老一輩人說,學生們當年就是從前邊那個城門出去,準備到臨潼向蔣介石請願……」8月的古城西安連日高溫,但在西安事變紀念館,遊客們的參觀熱情似乎比天氣還要熾熱。紀念館旁的小超市老闆周先生一邊招呼着顧客,一邊和遊客閒聊起來。

  「大公報?咋不知道,那可是我們民國陝西三傑之一的張季鸞創辦的。」當得知記者來自大公報時,周先生驚訝之餘,隨即又給記者豎起了大拇指。「《大公報》歷史悠久,其社評對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發揮了積極作用。」當年,載有《給西安軍界的公開信》社評的《大公報》加印數十萬份空投西安城,有力地影響輿論,助力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大公報記者 李陽波(文、圖)

  位於西安城牆內西南角的張學良公館舊址,是西安事變紀念館館址之一。89年前,張學良和楊虎城便是在這裏醞釀發動了「西安事變」。

  1931年,日本軍國主義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我國東北三省,隨後又加緊進攻華北,妄圖霸佔整個中國。面對日本侵略者的瘋狂進攻,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錯誤政策。在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威脅的危難關頭,張學良、楊虎城兩位將軍計劃以「兵諫」逼迫蔣介石「停止內戰,聯共抗日」。

  張楊兵諫扣蔣 要求聯共抗日

  在西安事變紀念館,一系列展陳與介紹,揭示了當年《大公報》在西安事變中扮演的角色。1957年張學良回憶西安事變時曾表示,在蔣介石到西安前,張學良曾與《大公報》主編張季鸞詳談過,徵求他對於「停止剿匪,聯合抗日」的意見,張季鸞十分贊成,認為蔣介石到來後,張學良應當「破釜沉舟,痛切陳述」。

  1936年12月5日,張季鸞到訪臨潼華清池時告訴蔣介石,目前西安流行的政治氣氛以「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為標誌。同年12月9日,蔣介石通過時任陝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向大公報駐陝記者透露了一份「密囑」:發表任命蔣鼎文為西北「剿總」前敵總司令,接替張學良負責指揮西北「剿共」事宜的消息。張季鸞獲知「密囑」內容後,要求大公報駐陝記者把「密囑」大意婉轉告訴張學良,同時安排「密囑」內容晚一兩天在《大公報》見報。除了「密囑」,蔣介石還於12月10日召集參謀會議,決定兩天之後頒布向紅軍發動攻擊的命令,如張楊兩部不服從命令,即解除其武裝。

  危急關頭,張學良和楊虎城最終下定決心。1936年12月11日晚12時,張學良來到楊虎城寓所,高聲問楊虎城幹不幹,楊虎城則回覆說,我們準備好了,專等你來以後下命令。12日凌晨,東北軍開始在臨潼行動,12月12日上午9時左右,蔣介石被送到了西安新城,隨後張學良、楊虎城通電全國,公布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八項政治主張。當夜,張學良亦急電中共中央請求派代表到西安共商大計。17日,中共中央派周恩來、博古、葉劍英組成中共代表團,到西安商談解決西安事變的有關問題。

  《大公報》空投西安 曉之以理

  西安事變發生後,南京國民政府不僅絲毫不理會張學良、楊虎城的政治主張,還調遣大批國民黨中央軍開進潼關,甚至揚言要轟炸西安。雙方劍拔弩張,大戰一觸即發。據悉,西安事變發生當晚,張學良便給《大公報》主編張季鸞發去專電,詳述其主張。12月14日,西安事變發生兩天後,張季鸞在《大公報》上發表《西安事變之善後》社評,提出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觀點。12月16日,張季鸞發表《再論西安事變》社評,力促事變和平解決。12月18日,張季鸞發表的《給西安軍界的公開信》,是此次四篇系列社評最著名的一篇,當天的《大公報》被加印幾十萬份空投西安,這篇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言辭懇切的社評,有力地影響輿論,對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發揮積極作用。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結束了十年內戰,促成了第二次國共合作,對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內地多位專家表示,《大公報》在促進西安事變和平解決過程中,發揮了較大作用。此後,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中華民族走上了團結抗戰的道路,並最終取得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