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粵唯一貢院訴說百年國考事

時間:2016-06-24 03:16:27來源:大公網

  圖:修繕一新的鐘樓還沒有開放就已吸引市民駐足拍照\大公報記者黃寶儀攝

  「高考經濟」已經成為時下一個新興熱點,從勵志服飾、狀元餐、保健品到高考房一應俱全,然而百年前的考生,攀山涉水歷盡艱辛抵達考場,也只能窩在一個約1.5平方米的空間裏度過三天的考試,成為清代作家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其出圍牆也,似出籠之病鳥」。歷經6年半閉館全面大修的在廣州文明路215號的「鐘樓」,將於今年11月12日孫中山誕辰150周年紀念日正式對外開放,而廣東貢院唯一遺存建築樓明遠樓也將同時首次開放,向遊客訴說百年前秀才趕考的種種趣事。\大公報記者 黃寶儀

  廣東貢院與另外的順天、江南、河南三地並稱為中國四大貢院。廣東省博物館原館址,以及原來中山大學舊址,都是清代廣東貢院的一部分,而廣東貢院至今保留下來的,僅有明遠樓以及中山圖書館東南面的一段龍虎牆。

  廣州魯迅紀念館常務副館長吳武林告訴記者,6年半閉館大修,對「鐘樓」的外立面進行全新的粉刷,同時對其地基進行了全面加固。工程中在國民黨「一大」會堂南向牆角,發現清代廣東貢院號舍基址,距離地面不到0.5米。經過考古人員挖掘,對比文字資料,基本確定現場基址是始建於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的廣東貢院號舍。

  康有為梁啟超在此中舉

  到貢院考試的都是在廣州每年舉行的院試中被錄取的秀才(生員),只有考上秀才的士子才有資格來省參加鄉試。記者現場看到,已經用玻璃隔離開來的號舍基址,被明顯劃分成三個區間,每個區間約1.5平方米,這就是考生進入考場後居住和答卷地。

  整個清代,貢院共產生舉人6000多名,是廣東籍官員的搖籃。有意思的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人物如黃遵憲、康有為、梁啟超等,都是在這個約1.5平方米的號舍裏考出來的舉人。對比今天各種城市社會資源為高考讓路的種種待遇,今天的考生已經非常幸運。

  穿過「鐘樓」,就是已經恢復歷史面貌的明遠樓,在周邊舊樓映襯下格外顯眼,黃色琉璃瓦,超過160年的木棉古樹,為它增添了幾分清幽和古韻;重新掛起的「明遠樓」、「天開文運」兩個牌匾,則是它顯赫身份的證明。明遠樓是一座木結構的中國宮殿式古樓,紅牆綠瓦,故又稱紅樓,是整個貢院的最高建築,考試期間,主考官員在樓上可稽查考生有無作弊。

  明遠樓一樓展覽廳裏,展示了廣東近代高等教育的發展軌跡,還記錄了不少有趣的趕考趣事,如最老的貢院考生,高齡99歲仍前來應試,不幸落榜仍不肯放棄,發出102歲再次應考的豪言。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