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清末開始,省港班逐漸取代紅船班。圖為珠江紅船上的《船說》演出
紅船是粵劇的標誌,而從紅船班過渡到省港班,則是粵劇劃時代的分水嶺;從此粵劇演出從農村進入城市,從民俗活動轉為娛樂節目。也是這個時候開始,粵劇有了現代“娛樂圈”的味道。
城市的發展和繁榮,使進入城市演出的戲班增多,專供鑼鼓戲演出的戲院也在廣州各繁華地段興建起來。
有了固定的演出場所,戲班也出現了變化,省港班就是紅船班新形勢下的延續。省港班指從清末至20世紀三四十年代,以在廣州(省城)、香港、澳門等城市演出為主,名角比較集中,規模較大的戲班。
為了適應大城市和國內外觀眾的需求,省港班從戲班組織到演出劇目、音樂唱腔、表演、舞台美術等都有了很大的變革。
上世紀30年代的粵劇與1898年以前已是天壤之別。天幕變成了畫景,台口掛起了大幕,新戲基本取代了傳統劇目,舞台上北派武打與南派武打糅合,西裝、旗袍和古裝同台出現,音樂摻進了廣東音樂和新曲,機關布景和膠片服裝亦出現。
與農村觀眾更加注重表演藝術不同,城市觀眾既要看專業演出也要聽“八卦”,報紙、雜誌大篇幅登載演出信息、演員專訪或逸聞,粵劇演員的照片也鋪天蓋地出現在照相館廣告、商業廣告和千家萬戶的月份牌上,粵劇界全面進入了“娛樂圈”時代。